每每翻開志愿軍復員證,看到“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毛主席的題詞,依然會讓我心潮澎湃。向往著能去參觀延安的一些革命舊址,80歲時,終于實現了自己一生的愿望,來到了延安,登上了夢寐以求的寶塔山。
一路攀登,一面遠眺。山下不遠處就是延河大橋,沿河兩岸高樓林立,橋上行人熙熙攘攘。這座充滿著紅色激情的城市已是一座現代化大城市了。那些革命舊址也被人們用心保護著,成為了世人敬仰的紅色旅游勝地。一邊游覽,一邊拍照,我登上了山頂,撫摸著寶塔塔身,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已經淚流滿面的我在登上寶塔山的瞬間,想起了在朝鮮戰場犧牲的戰友們,是他們保衛了世界和平,長眠在朝鮮的青山。
1936年,我出生在松花江倭肯河邊的倭肯鎮,那時是滿洲國國民,1945年隨著日本鬼子投降,滿洲國的倒臺我才知道我是中國人。很快鎮里來了八路軍,他們剿匪、土改,村頭墻上貼著“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國”的大字標語。延安來的文工團在學校操場上搭臺演出《白毛女》,臨近鄉村趕著馬車來看戲,剛剛翻了身的農民,跟著喜兒一起流淚。全場高呼槍斃黃世仁。佳木斯出版的《東北畫報》上,我第一次看見毛主席在延安的照片,看見了寶塔山,覺得那是神奇的地方。農村的孩子想也不敢想,有一天能去延安。一個十多歲的少年,看到的新中國的前程,決心盡快脫離我的地主家庭,1951年初中沒畢業,我就考進了哈爾濱魯藝文工團,1953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1957年復員來到內蒙古大興安林區。退休后和老伴來到鄭州女兒家。去年七·一前夕,我決定要去延安看看,外孫女網上給我購了臥鋪票,女婿開車送我上站,六月三十日早上三點我登上了鄭州開往延安方向的列車,列車在行進中天亮了,我高興得一直守在窗口,想看看陜北的黃土高坡。
翌日在黨的94歲生日這一天,我早早起來,按照路人的指點,奔向寶塔山。第一次看見了我夢里看到的寶塔山,多年的愿望實現了,我從心里歡呼,延安,我來了。周圍的一些游客們知道我是志愿軍老戰士,都過來和我握手,看到我年歲大了,一些熱心的人不時的對我噓寒問暖,暖暖的溫情一直充盈在我的心頭。我把數碼相機交給一個游客,請他給我拍張照,我要把寶塔山牢牢的印在相機里,深深的印在心里。
短暫的延安一天游結束了,但是我心中對延安的眷戀、對長眠地下戰友的思念卻與日俱增。
○馬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