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我老家在興安盟的山區一個小山村,我在那里生活了14年。在外地參加工作、成家立業,逢年過節,我和妻子帶著孩子回老家,父母要把姐姐和弟弟弟媳和孩子們叫來一起就餐。
母親十分看重餐桌上的規矩。小時候,她教育我們“吃飯要懂規矩,不能讓人笑話。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父親則堅持一條,就是食不語,讓我們養成了良好的用餐習慣,親戚和鄰居們都夸獎孩子們有家教。
家里來客人,要讓客人先入座;如果坐不下,先到外面去做其他事兒。等客人酒過三巡,要適時進來給客人敬酒;敬酒完畢,要與客人打招呼,主動離席,等客人吃完飯再進來。如果客人急著回家趕路,送客要送到大門外的路上,不能急著回來吃飯。自家人就餐,讓長輩坐上座。菜飯上齊,長輩先動碗筷用餐,讓長輩先夾菜,主動給長輩添飯。遇到長輩給自己先夾菜、添飯時,要禮貌致謝。吃飯時,端起碗,大拇指按在碗沿邊,其他手指扣著碗底,手指不能插到碗里,更不能雙手抱著碗,趴伏在桌子上吃飯。夾菜時,從靠近自己的菜盤邊夾起,不能用筷子翻來翻去地挑菜。遇到自己愛吃的菜不爭不搶,更不能把盤子端到自己跟前吃獨食。吃飯菜時,吃多少盛多少,自己碗里不能有剩下的飯菜。一次放入嘴里的食物不能太多,要細嚼慢咽,嘴里不能有“吧唧吧唧”的聲音。如果咳嗽打噴嚏,用手捂住嘴,頭轉向餐桌后方。不與別人大聲說話,不能把筷子插入飯碗里,不能用筷子敲碗盆,更不能用嘴含筷子。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每次到六十里外的姥姥家串門,母親趕著毛驢車去,在車上都要叮囑幾句“老規矩”。因為我有七個舅舅和三個堂舅舅,他們家中還有岳父母,長輩們最講“老規矩”。母親是一個很要面子的農村婦女,她怕我們在這些長輩面前丟面子,不會教育孩子。所以我們在每個舅舅家吃飯都要格外小心,把這些“老規矩”做的有模有樣,為母親凈足了面子,也為以后能同母親去姥姥家打下了基礎。
平時吃飯的時候,母親就會嘮叨起餐桌上的規矩,告訴我們如果不守規矩,會給別人留下壞印象;長大了,男孩找不到好媳婦,女孩找不到好婆家。如今,我們兄弟姊妹帶孩子們回老家,都給孩子們講這些規矩,從小養成良好的用餐禮儀,體驗一下大家庭的親情和溫暖,尊長愛幼、懂事明理、尊規守禮的好習慣,傳承良好的家教素養。
其實,母親這些餐桌上的規矩,是就餐禮儀中的一部分內容,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文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可見。我國就餐禮儀能夠發展到今天,正是因為有像母親那樣的傳人,一代又一代的給子孫后代傳身教。社會在變革,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人們不應該忘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日常生活文明,不能舍棄這些餐桌上優秀的“老規矩”。相反,要把優秀的“老規矩”發揚光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