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喬加林
童年的記憶中,最難忘的是夏天下雨過后,我和村里幾個小伙伴們?nèi)ソ痍惡印埠觾蛇叺暮拥痰臉淞掷锶ナ澳径S旰蟮暮拥蹋諝饩拖駷V過一樣,翠綠的樹葉襯托地上的青草更顯得嬌嫩而清爽,偶爾天邊還掛著彩虹,這樣的天,這樣的場景是城里人很難一見的。
我的老家屋后有一條河,河堤兩岸全是洋槐樹。兒時經(jīng)常把家里的豬、羊、牛往堤壩上一趕,豬、羊、牛兒愜意地走著,吃著青草,放牛、放豬、放羊的娃們也可以隨意地在草地上做游戲、打滾或美美地睡一覺,等到太陽落山牽了牛兒趕著豬羊往家趕,多么的愜意而悠閑啊!也許這是城里孩子無法想象的一種意境。
雨后,爛樹根或樹上有傷疤的地方就會長出許多黑木耳。雨過天剛晴時,是拾木耳的最好時機了。即使雨還在下著,我們也會迫不及待趕去采摘木耳,大人們有時會阻止,怕打雷,怕淋濕衣服感冒。但是木耳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全然顧不了這許多。
拾木耳的工具,可以是小竹籃,也可以是一只小木桶,更簡單的提一個塑料袋或黃書包即可。小伙伴們在樹林中,瞪大眼睛尋找,大的有巴掌大,有的則只有小指頭那樣小,它們互相偎依著,互相傾訴著,一團團,一簇簇,一窩窩,努力地生長著,你只需用手指輕輕一摘,它就會乖乖地跑到你的籃子里。有時發(fā)現(xiàn)木耳長在樹干中間,我們小伙伴都會齊心協(xié)力,采用人梯式進行采摘。
記得兒時大約12歲的時候,下了幾天雨后,一天早晨,我約了楊修虎、王棟兵去拾木耳。從家后的金陳河堆一路不知不覺就走到安河,看看天還沒有黑就一直順河堤向東走,到了三叉河天已經(jīng)黑了,怎么辦呢?往回走更遠,又走到另一條不只名的河堤上,是往界集方向去的,就這樣摸黑走到一座橋,我們?nèi)齻€小伙伴踏著泥濘的小路去找村莊,走到一片亂墳地,我們?nèi)齻€人有點害怕,那時已是夜里12點多了,走了精疲力盡終于在朱家崗烈士陵園附近找到一個村莊。一位好心的老大娘收留我們?nèi)齻€在她家喝了稀飯吃點玉米餅,在她們家廚房鋪稻草在地上睡到天亮。
第二天一早在大娘兒子帶領(lǐng)指引下過了一條河離開了曹廟朱家崗,往金鎮(zhèn)方走。到家已是中午了,每個人就拾一書包木餌,曬干了只有半斤左右,也只能賣6元錢。一天一夜未歸家,家里人可擔(dān)心了,家里人算一下足足有一百多里路。
木耳曬干后,幾個小伙伴就騎自行車去宿遷去賣;來回近兩百里路。記得有一次賣了十八元錢,我可高興了,解決上學(xué)學(xué)費的同時也可以買幾本心愛的小人書。
因為在那個年代,家家都不富裕,農(nóng)村孩子拾木耳,挖藥草賣是經(jīng)常事,可以掙點學(xué)費錢和零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