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褚連寶
記得我讀小學的一天,老師對我們說:“明天學珠算,把算盤帶來。”那時小學數學課都開設了珠算,就像今天的學校都要上"計算機應用”課一樣。
別看那時窮,可沒有算盤的人家不多,有的人家甚至兩三把算盤。我的父母都不識字,可我家那時有兩把算盤,那是我兩個姐姐上學時買的,姐姐上完小學,那算盤就給我和弟弟用了。參加工作后,單位桌子上有算盤的大多都是財務材料室的管理人員,基層隊段的核算員和貯木場的檢尺員則在背兜里背著算盤。每次開工資,出納員、會計都是用一把算盤將元角分計算的絲毫不差。
算盤的樣式是多樣的,根據家庭的經濟狀況買的樣式也不一樣,但有一種樣式的算盤讓我記憶很深,那就是在學校珠算課上使用的“毛珠算盤”。它和普通算盤不一樣,平時用不上,計算加減乘除也不用它。不用細想也知道,在算盤上計算就圖個“快”字,毛珠算盤不但快不了,還相當的慢,撥珠子非得用力不可,不然就不動。不像其它算盤小巧輕便,易于攜帶,使用方便,手指一觸那珠子,就嘩啦一聲上去或下去了。
珠算盤檔上都嵌著厚厚的、密密的一圈黑毛或者淡黃色的毛。這黑色的毛,估計是用豬毛或人的頭發做成的,因為殺豬了,人們會把豬毛收起來賣給供銷社,剃頭匠把剃下來的頭發也收起來賣給供銷社。毛珠算盤上那淡黃色的毛呢,有人說是牛毛做的,可是牛毛軟軟的,沒毛珠算盤上黃毛硬;有人說是用黃鼠狼的毛做的,就更不現實了,因為黃鼠狼的毛是專門用來做毛筆的。其實,那黑黑的或者黃黃的毛,都是塑料。毛珠算盤上有這毛,珠子撥上去了,任你橫放,豎放,甚至上下或左右顛簸,那珠子就跟橛子嵌在墻上似的一動不動。當時我們就覺得那毛珠算盤好大呀!豎著放,比那時的我們個子還高,橫著放,和黑板一樣長。上數學課了,老師把毛珠算盤朝黑板上一掛,說:“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珠算。”我們帶的算盤,檔子上沒毛,滑溜溜的,平時只能平放在課桌上。數學老師的毛珠算盤平放也中,掛在黑板上橫放也行,撥“1”的珠子上去了,就不下來了。老師在毛珠算盤上怎么撥珠子,我們就下面在自個的算盤上怎么撥珠子,就像是手把手教學生們一樣,就是通過這毛珠算盤,我們很快就學會了打算盤。
我們的算盤跟小蘿卜頭似的,不起眼。老師的毛珠算盤跟龐然大物似的,了不得。下課了,我們常常好奇的來到黑板下,伸手摸摸它,老師就揮手攆開我們,說:“去去去,弄壞了,修的地方都沒有。”原來,這毛珠算盤是上面專門發的教具,供銷社里不賣。我們很識趣,就回到座位上“打算盤”,并將那“珠算口訣”背的滾瓜爛熟,越背心里越喜歡,越打心里越充滿希望。
“一把算盤四邊框,中間長長就是梁,串串算珠檔上藏,樓上一珠表示5,樓下一珠表示“1”,小小算盤手中拿,我們大家都愛它”。在過去那個年代,算盤朝夕不離孩子們身邊,這首兒歌幾乎耳熟能詳。而如今,人們計數算賬,不是使用計算器就是手機,電腦中辦公軟件的計算功能更是強大,算盤呢?已沒人用了,學校的課本里也早已不開“珠算”這門課了。算盤這個古老的計算工具,已漸行漸遠的遠離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打算盤”也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