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杰
不知不覺中,我們迎來了元宵節,把喜慶的年又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據史料記載: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還有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人們常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在我的記憶中,家鄉過元宵節的時候放煙花爆竹,還有扭秧歌,特別熱鬧。童年的時候,一到正月十五前兩天,就能聽到外面的鑼鼓喧天,小伙伴們從家門里擠出來看得特別高興,踩高蹺的大都男扮女裝,看到畫著紅臉蛋的簡陋妝容,扮成各種戲曲人物的角色就覺得十分新鮮有趣。到了元宵節晚上,家家戶戶的燈籠桿上都掛上了自己糊制的紅燈籠,簡單但不失節日氣氛。日子不富裕,但人們都拼盡全力把節日過得有滋有味。元宵節晚上,我和小伙伴們會一起去看大秧歌,因為天氣冷,所以熱情高,晚上的大秧歌扭得更起勁兒。人們會像游行一樣跟著大隊人馬呼呼啦啦地涌向街道,踮起腳尖看熱鬧,這些民俗活動為童年單調的日子增添了一抹色彩。
元宵節,是以月亮為主題的節日,就多少帶有一些浪漫的色彩。很多詩人寄情于月亮,表達思念。比如大人們最先教小孩子讀的第一首古詩就是李白的《靜夜思》,詩中表達的思鄉之情讓人們對月亮有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嫦娥奔月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但為月亮披上了神秘的面紗,人們時常在月圓之夜遙望夜空,產生很多遐想。
在古人眼中,元宵節還是情人節,因為元宵佳節年輕男女以出來看燈為由,悄悄相會,在月光下談情說愛,非常適宜。古詩“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就是描寫元宵節年輕男女約會的情景,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還有宋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宋朝詩人辛棄疾的一首詞,說的是元宵節的夜晚,作者在燈市上邂逅一位美女的浪漫故事。每每讀起此詞,總感覺元宵是一個特別有情調的節日。這些寄情于月亮的文學作品充滿著詩情畫意,滋潤著人們的心靈,讓人心生美意。
詩情畫意元宵節。萬家燈火,煙花繽紛,歡聲笑語,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