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玉軍
六十歲,俗稱一個甲子,這在過去,基本算“一輩子”了。當然現在不同了,國人的平均壽命已增長了許多,對于我,后面也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如何走好這段路,關乎余生的快樂和幸福。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大多是從窮苦年代中走過來的,因此形成了存錢如存“命”,出錢如出“血”的摳門性格,日常生活中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慣性。錢雖然是個好東西,但畢竟不是收藏的“古董”。有錢不花,錢充其量就是張印花的紙。錢可以把人帶進墳墓,人卻不能把錢帶進墳墓。一位教授說得好:“錢只有花了才是你的,不花,不一定是誰的呢”。當然,留些“過河錢”是必要的,但收入多了,卻還讓生活停留在“舊社會”,是否就有點“缺心眼”了呢?
俗話說,人生一世,吃穿二字。能吃到好東西、新東西是一種口福。在我的童年,能吃到商店里賣的點心,簡直美得像進了御膳房。記得六歲那年,爺爺給我買了四塊餅干(挺厚的那種),用手絹包著,三五天給我一塊,每一塊,我都是一口一口舔沒的,這還讓小同伴們羨慕得不得了。如今,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好吃的食品應有盡有。根據現有條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能嘗到的都嘗一嘗,也品一品新時代的滋味。當然,也不能好吃不撂筷,也得講點科學飲食,要學會把飯當藥吃,才不會把藥當飯吃。
為人父母,不能把子女老窩在翅膀底下,好像這輩子就是為子女活著似的。子女自有自己的福分,子女有本事,自然不用父母的錢財;子女若是個蠢材或敗家子,你給他個金山也沒用。相反,子女不靠父母的“精心呵護”反而成熟更早,對他們的成長也大有好處。至于孫輩,自有其爹媽照顧,爺爺奶奶除在生活上搭把手外,只享受天倫之樂就行了。我們鎮上的糧店有個女老板,每天起早貪黑拼命干活,卻吃不像吃,穿不像穿,掙來的錢基本都給嫁到外地的女兒了。如果說閨女家日子過得不好,爹媽有錢當然不能瞅著,可女兒家生活很富裕,根本用不上她的錢。所以不能單純為子女活著,要留一份幸福給自己。
人老了,要學會“糊涂”一點。古人云:“六十而耳順”,古人理解的耳順,即:“善與人同,樂取于人以為善也”。也就是不違逆別人,什么話都能聽得進去,也不去爭論個“里”“表”,要有“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胸懷。與外人相處是這樣,與子女相處亦如此。對子女不要總是責備,對他們說話、做事的方式,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睜一眼閉一眼。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和老伴的相處也同樣,老伴是最可靠最珍貴的人生搭檔,是最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終身伴侶,家庭不是法庭,誰是誰非,沒那么多“理”可講,“糊涂”一點兒,可能更受待見。心里沒有風浪,自然滿眼都是風景了。
身體健康才會有真正的快樂,而快樂又能促進身體健康,健康快樂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保持健康快樂,一家人都會其樂融融。如果癱瘓在床,老年癡呆或病病歪歪,快樂的彩虹就會消散,痛苦的陰云就會籠罩。怎么辦?自己找樂,趁身體還好,快去找“隨心所欲”的感覺!比如發揮自己的長處和業余愛好,去為家庭為社會做點什么。這不僅快樂,還可體現出自己的“剩余價值”。杭州西湖邊上就有不少中老年業余“藝術團”,他們吹拉彈唱,表演得如癡如醉,吸引好多人圍觀叫好。他們都是自發組織起來“找樂”的。除此之外,學點手藝填充空余時間也是不錯的選擇。如學廚藝、學上網,若學些琴棋書畫,就更雅氣了。現在很流行跳廣場舞,尤其是漂移步、蝴蝶步、太空步什么的,確實很美,盡管有些難度,可很多老年人也跳得有模有樣。他們放下“面子”,撇掉“矜持”,鍛煉、比賽、交流,忙得不亦樂乎。不僅強健了身體,還體現了一種活力,一種年輕,一種美,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