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海濤
我的父親母親是典型的河北農村人,長期農業社會造就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分工格局。在關中農村地區,蒸饃是農村家庭婦女的必備手藝,就跟會搟面一樣,是評判一個家庭婦女家務方面達不達標的基本標準。
我們家也一樣,父親來到東北林區伐木頭,母親跟隨父親一同來到這里,母親在家庭中除了擔負重體力勞動外,還要負責一家老小的吃食。做飯也是一門手藝,母親自小從娘家學的廚藝就派上用場了,過去女人的賢良淑德都是在娘家養成的,可見男人要找一個門風正人家的女子多么重要。因為母親是河北人,所以稱饅頭為“饃饃”,母親蒸的饃饃勁道,面香味兒十足。母親辛苦操勞一輩子,不知道做了多少頓飯、蒸了多少鍋饃,給童年的我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蒸饃味道。記得母親把酵子用搟面杖搟碎,放到盆里,加入一些溫水,再加入一些白面粉,用筷子攪拌均勻,成面糊狀,然后放到炕上較熱的地方發酵。第二天早上她在面糊里加入許多面粉,使勁地揉搓,直到把面揉搓得光光的,既不沾手又不沾盆。母親除了會蒸圓饃饃,還會蒸石榴、桃子、蘋果、樹葉、花朵、老鼠、魚、兔子等形狀的花饃。
每到過年的時候,母親就會給我們姐弟蒸年饃。那時候,雖然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但母親至少要蒸上三四鍋年饃。做得最多的是普通的圓饃,然后就是各式各樣的花饃,有糖包、紅薯包、棗花饃、動物饃等。年饃蒸熟了,母親端來色素水,給葉子涂上綠色,給桃子涂上紅色,給小兔點上紅眼睛……既好看又好吃。母親還會蒸魚饃饃,一人一個,象征吉慶有余;蒸“福祿神”,是給父親的,吃了會五福臨門,全家都跟著享福;蒸壽桃是大年初一至初五,還有正月十五供奉列祖列宗的,以示孝敬,護佑后代人丁興旺,家業昌盛……蒸完饃饃還得留一小塊酵面,用作平時蒸饃的酵子,意為年年發,天天發。母親似乎把對全家的愛都給予在一個小小的饃饃上,這似乎是她全部感情的寄托。
一直忘不了母親蒸的饃饃味兒,真香!已經43歲的我在母親面前還是個孩子,能夠每頓飯吃到母親親手蒸的饃,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美好的事情,因為那是母親的味道,令我回味無窮,一輩子也無法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