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1952年,一批批復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浩浩蕩蕩走上了高高的興安嶺,踏進了茫茫林海,擔起了林區開發建設的重任。
從那時起,大山深處的林場就成了百姓口中的“溝里”。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聽到“溝里”,眼前便呈現出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物資匱乏、房屋低矮破舊、交通不便就是“溝里”的特有標簽。通往“溝里”的交通工具只有那慢得不能再慢,每天只有一趟的“綠皮小火車”。
老叔是最早參與林區開發建設的務林人,他是油鋸手,全靠著一身力氣干活,用微薄的收入養活著一家六口人。在大雪紛飛的傍晚,老叔收工回家,坐在滾燙的炕頭上,爐火燒得正旺,燒柴噼啪作響,溫上一壺老酒,就著一盤新切的卜留克咸菜啃著玉米面窩頭,足以驅趕一天的寒冷與疲憊。
經過70年的艱苦奮斗,林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通往林區的公路四通八達,油光的板油路取代了塵土飛揚的土石路;低矮破舊的板夾泥房已經被寬敞明亮的樓房取代;職工收入也逐年增加,幾乎一半的家庭都有了私家車;昔日那唯一的“綠皮小火車”已經變成了“森林康養旅游”專列。
新一代的務林人,會像父輩們一樣,用熱血和汗水澆灌這片土地,用青春和激情滋養這片林海,讓這里的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讓家鄉的天更藍、水更清、樹更綠、空氣更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