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編者按
7月2日,《內蒙古日報》2版頭條刊發《打通林業發展“信息高速路”內蒙古森工集團全力構建“智慧林業”》一文,報道森工集團開展智慧林業應用系統創新研發,讓智慧林業、數字森工的建設成果,賦能林區生態保護建設,普惠林業職工生活,推動森工集團高質量發展。本報全文轉發,敬請關注。
■本報記者 孫勇 通訊員 劉大勇
智慧林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林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強大保障。
近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秉持前瞻性發展理念,提出建設“智慧林業數字森工”目標,推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全面應用,打通林業發展的“信息高速路”,形成立體感知、實時監測、智慧管理和智能決策的發展新模式,讓林業高質量發展乘上“數字快車”。
夯實基礎設施健全林業發展“智慧感官”
“構建林業專用數據網絡,打造完善融合一體化的林業感知設施,是打通信息采集、傳送和存儲計算分析通道,構建智慧林業從感知到智能的必經途徑?!眱让晒派ぜ瘓F發展規劃部部長秦志疆說。
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手段,形成林業立體感知、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服務內外一體的智慧林業發展新模式,成為內蒙古森工集團建設智慧林業、打造數字森工的發展理念。
2022年,內蒙古森工集團投入專項資金1.8億元,實施了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系統項目。經過2年建設,初步建起以衛星遙感、衛星通信、無人機偵測、地面各類信息化應用終端和感知系統以及管理平臺組成的天、空、地一體化智慧林業生態保護監測體系。
從立體感知到智慧管理,內蒙古森工集團為森林防火配上了“智慧眼”。
“阿里河微波站瞭望塔報告,巡視一切正常。”春防期間,阿里河森工公司防火瞭望員楊殿林,通過視頻監控對講系統,就可以實時上報森林防火情況。
截至目前,內蒙古森工集團林業信息中心共安裝各類視頻監控前端設備1013個,形成24小時不間斷的監測感知體系。建立森林防火預警監測管理平臺和應急通信指揮系統,實現了高山防火預警、出入公司卡口、通信基站動環監測、入山流動人員視頻采集等感知設施的統一管理。在防火一線,配備了42臺應急通信保障車輛,隨車配有衛星通信、VO I D電話、LTE設備、數字超短波、無人機圖傳等通信設備。
森林防火前端智能感知設施的進一步覆蓋以及高精度、智能化管理,不僅實現了火情的早期預警和精準定位,而且提升了森林防火的撲救指揮能力。
“為解決林區通信落后面貌,內蒙古森工集團投資9000余萬元,自行建設光纜5269公里,涵蓋了林區近三分之二的林場。”內蒙古森工集團林業信息中心主任劉新紅介紹,森工集團陸續配套建設了214座4G通信基站,使林場、管護站等重點區域公網覆蓋率由10%提升至60%,為實現智慧林業、打造數字森工夯實了基礎。
打造智慧中樞配備林業發展“智慧大腦”
內蒙古森工集團傾力打造的“智慧大腦”式林業大數據中心,深化各軟件系統的推廣應用,為各項工作提供強大數據支持,推進林業發展步入智能化時代。
今年春季防火期,在阿爾山森工公司,準備入山的游客用手機就能申辦防火證,游客可在網上申辦、審批,在卡口掃二維碼后進入林區。
集團林業信息中心建起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專屬的大數據中心,為集團各部門、單位提供彈性、可擴展、安全的計算和存儲能力,形成“應用上云、數據治理、綜合服務”的林業智慧中樞。
內蒙古森工集團大數據中心是目前國有林區唯一的大型數據中心,云網機房、程控機房、動力機房等功能區一應俱全,為林業信息化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支撐。隨著配套基站電源、傳輸保障系統的完善,大數據中心實現了與林業專網的無縫對接,數據高效匯集至云平臺,實現了統一數據、統一管理、統一運維、資源共享的現代化管理模式。
著眼于服務集團綠色高質量發展,林業信息中心開發了集團云平臺、大數據平臺、應用支撐平臺、地理信息服務平臺和數據治理與集成平臺,整合了林業基礎信息、林業專題、生態保護區等信息資源,實現了空間可視化。
依托集團云平臺,林業信息中心新建了集團林業外網門戶、林業產業服務、森林資源管理、自然保護地信息管理系統等應用系統,并將原有的森林病蟲害檢疫、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森林資源一類清查樣地調查數據采集記錄軟件、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數據信息管理等多個業務系統遷移到云平臺,初步形成了“一云承載”業務應用體系。
隨著林區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林業專網的不斷完善,內蒙古森工集團協同辦公、森林保護管理、森林防火預警監測、旅游發展等11個業務系統已經上線運行,目前正開發審計管理、經營管理、黨建等應用模塊。
劉新紅表示,下一步將對重點區域進行公網覆蓋補盲建設,將景區等重點區域網絡覆蓋率提升至80%左右,主要森林瞭望塔網絡覆蓋率提升至60%左右。開展智慧林業應用系統創新研發,讓智慧林業、數字森工的發展成果,助力林區生態保護建設,普惠林業職工生活,以科技力量守護好這片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