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劉磊 包文君 通訊員 鞠林 初蕾 李志鳳 杜鳳明
“金雞之冠”,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林區濃濃的綠色,把祖國的大美江山裝點得生機盎然。這里,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然而,這個夏天,它卻在持續干旱、罕見極端高溫、干雷暴異常頻發等多重不利氣候條件疊加下被肆虐山火所威脅……
進入夏季,北部林區近1個月無有效降雨,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局部地區偏少8成以上,中度氣象干旱范圍持續擴大;氣溫異常極端偏高,局部地區最高氣溫達到38℃以上,近二十年罕見;雷電活動異常、干雷暴頻繁發生,僅6月25-29日監測記錄發生地閃4.5萬次,最高一天達到1.77萬次。同時,這一區域又海拔較高、地勢多變,保持在原始狀態的森林,結構極其復雜,遍布于海拔800米以上的特殊高山植被偃松林,含水率低、含油率高,發生雷擊后極易燃燒。
從6月24日開始,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根河、金河、阿龍山、滿歸、莫爾道嘎等地先后集中爆發43起雷擊森林火災。起火點多位于海拔高度在1100米至1400米之間高山陡坡,林間站桿倒木遍布、偃松灌木叢生、多年沉積的腐殖質厚達50厘米以上,又幾乎沒有道路可以通達,給撲救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難題。
但是,火情就是命令、救災就是擔當。在科學高效的組織下,森工集團林業快撲隊員和森林消防戰士向火而行,全體參戰人員克服高溫酷暑、崎嶇難行、極端疲憊、蚊虻叮咬等重重困難,不畏艱險、連續奮戰、多方協同、敢打必勝,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損失降到最低,除金河嘎拉牙林場7·02火災外,均實現當日火當日滅。被國家森防指工作組評價為“成績可喜可賀,做法可圈可點,參戰人員可親可敬。”
關心關懷,上級牽掛聚同心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坐擁千峰萬壑,林海莽莽,宏偉壯麗的生態畫卷在這里交織,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構建了筑牢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一環。這瑰麗的背后,林區森林防滅火工作卻面臨著嚴峻挑戰,地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條件多變,使其成為森林火災頻發的高風險區域,每一簇不慎引燃的火花都可能化為吞噬綠色生命的無情“猛獸”。在林區,森林防滅火工作不僅僅是守護綠水青山的具體實踐,更是關乎民族生存發展、地區社會穩定、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要務。它既是對自然法則的尊重與順應,又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深度詮釋。面對挑戰,林區上下一心,秉持科學防控、綜合治理的原則,積極探索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防滅火體系,力圖在這片熱土上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火長城。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火災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關注,特別是金河嘎拉牙林場7·02火災發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十分牽掛。
國家應急管理部、國家林草局領導高度重視,國家森防指辦公室主任、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彭小國迅速率領工作組靠前指導協調。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主要領導就火災撲救工作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組織力量、形成合力、合理布兵、積極撲救、確保安全。
自治區副主席、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副總指揮代欽率應急、林草、氣象部門和呼倫貝爾市等相關負責同志赴火場指導火災撲救工作。
森工集團堅決貫徹國家、自治區領導的指示批示精神,快速反應、果斷決策,統籌調配撲救力量和大型裝備分頭處置。根據火場態勢,科學制定撲滅火戰術,先后共調集90支隊伍、8400人參加撲火救災(其中林業隊伍65支、6540人,消防救援隊伍25支、1860人),動用各種車輛1120臺、大型機械設備108臺,動用飛機19架,確保了各個火場和火場各個方向都有重兵撲救、重器攻堅。面對火場諸多困難,各級林業領導黨員干部身先士卒、不畏艱難、晝夜奮戰,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旺盛的斗志,給參戰人員樹立了榜樣,為取得火災撲救全勝奠定了基礎,充分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優良的工作品質。同時,組織精干領導小組火速趕赴撲救難度最大的火場前線指揮攻堅。
在雷擊火撲救過程中,國家、自治區兩級森防指靠前指揮、果斷決策;國家、自治區兩級應急管理部門、林草部門一線督戰、統籌協調、調撥物資、保障通訊;森林消防隊伍當先鋒、打頭陣,連續奮戰;中國林科院科學分析、精準研判;北方航空護林總站及時開通火場空域,察火情、運物資,吊桶滅火、人員救急,為及時控制火情、減少損失贏得了寶貴時間。在各方力量的團結一致和密切配合下,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快速撲滅,實屬不易,是一起科學組織指揮的經典戰例,充分彰顯了森工集團經過多年努力,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組織處置突發火情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就是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更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莊嚴承諾。以守護每一寸土地的生命綠意為己任,未來,森工集團將繼續加強森林防滅火工作,提升預警監測水平,強化應急處置能力,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推進防火體系的精細化建設,構筑起更加堅固的防火墻。用實際行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深深植根于民生福祉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科學指揮,各方協同凝合力
北部林區森林雷擊火集中爆發后,森工集團第一時間啟動撲救森林火災應急預案,主要負責同志第一時間深入前線指揮部指揮撲火作戰,各分管領導和各森工公司主要領導分兵把口,集團各部門負責人按照火災應急預案分工配合,統籌抓好撲救指揮、綜合協調、后勤保障、宣傳報道、火場督查等工作,形成了指揮、撲救、保障協同貫通的前線指揮體系。
針對北部林區特殊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準確研判火場發展態勢,制訂具體撲救方案,綜合采取“一點突破、兩翼推進”“多點突破、分兵合圍”等戰術戰法,通過開設停機坪、索降撲火隊員、飛機吊桶壓制火頭快速滅火,大型機械設備和撲火隊員多點向心、地面跟進,開設生土隔離帶、水泵接力以水滅火清理火場等措施,做到了急而有序、忙而不亂、密切協同。各參戰單位晝夜兼程、多點向心,梯次進入滅火作戰,為成功撲滅大火提供了堅實的力量支撐。
森工集團所屬19個森工公司全面動員,多個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率隊深入火場一線。一線指戰員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精準有效貫徹前指的戰略意圖,牢牢掌握了滅火作戰的主動權。尤其是莫爾道嘎、根河等森工公司全員出動,大型設備、車輛全部協助撲火隊伍追殲火線,圓滿完成了各項撲火任務。
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充分發揮空中優勢,在偏遠無路的原始林區作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統籌調度19架飛機(含2架增雨飛機),第一時間發現火情,第一時間提供全面準確火場信息,共計吊桶灑水274桶、720噸,空運物資29件、56噸,滑降287人、機降3793人,總計飛行279架次、518小時35分,架起了撲救火災的“空中通道”。
團結一心、英勇奮戰,彰顯了林業“逆行者”鋼鐵般的凝聚力。
在火災撲救過程中,地方、林業協同配合,軍警民共同參戰,醫療、航空、氣象、通訊、運輸、電力等后勤保障部門協同一致,形成了強大合力。
“轉隸不轉崗、換裝不換責”,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參戰隊伍充分發揮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光榮傳統,承擔重點火場關鍵部位的撲火任務,當先鋒、打頭陣,充分發揮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主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
呼倫貝爾市委、市政府調動人員和飛機及時支援,應急、通信、交通、電力等部門人員全力協調支持,體現了“一片林、一家人、一條心”區域聯防的重要作用。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公安局主要負責同志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加大警力投入,深化火場警戒、交通疏導、治安維護等工作,迅速偵查火因。北部原始林區森林公安分局立即啟動森林火情調查預案,成立調查組迅速趕赴火場開展勘驗調查工作。
自治區和呼倫貝爾市氣象局主動開展氣象服務,及時通報衛星熱點信息,實時發布氣象預警,提供火情天氣預報,組織地面人工增雨作業。
為確保給養充足、品類齊全、安全衛生,后勤保障組堅持每天從根河、漠河、牙克石等地采購饅頭等食品,采取靈活的運送方式,科學對食品進行分類、打包,安排飛機、汽車、全地形運輸車等分段運輸,盡最大可能將物資運送到距離滅火人員最近的位置,減少人員體力消耗,保障了一線撲火人員的戰斗力。醫療組除做好傷員救治準備外,還針對高溫酷暑、蚊蟲叮咬準備了常備藥品。
敢打必勝,攻艱克難鑄忠誠
6月29日,記者抵達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應急事務處前線指揮部時,空中直升機不斷起降,忙著運兵。后續增援撲火隊伍正在集結,隨時準備奔赴火場。
指揮室內,一側的墻上展示著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防火指揮圖,電子屏上的森林防火指揮系統顯示著火場地理信息、植被類型、布兵情況,一目了然。對講機聲訊不斷,一條條火場信息向這里匯集,一道道指令從這里下達。
劉軍是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身患糖尿病的他,帶著針管、胰島素奔赴火場,由于火場溫度高,胰島素針管過熱爆裂,只能臨時換成口服藥。
對于艱苦的撲火工作,他和其他林業撲火隊員一樣,絲毫沒有怨言,有的只是對綠色林海的熱愛。他告訴記者:“往大了說我們是保護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為建設生態文明做貢獻,往小了說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家園,打火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志生,取給養來回的路程大概有10公里,山路難走,一定要注意安全,不急。”
“隊長放心,保證順利、快速完成任務。”
“中午溫度太高了,等太陽快落山時,咱們再去山下打水。”
“隊長,我體力還可以,我現在去打水,讓大家解解渴。”
在北部原始林區15號火場,有一位被大家稱為腳踩“風火輪”的隊員,他叫鄂志生,是大楊樹林業有限公司應急事務處快速撲火隊四分隊隊員。因為他事事沖在前,件件辦得急,領導安排的工作話音剛落,他便立即行動。
“1998年出生的鄂志生,是大學生退伍兵,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第一次參加援外撲火。他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無論是滅火作戰還是日常訓練,他都是風風火火,沖鋒在前,主動承擔重任,即使火場中腿被劃傷了,背部磨破皮,他都沒有退縮。”這是四分隊隊長魏新鵬對他的評價。
“你們幾個跟我來,到山頭、到溝底把那幾處煙點處理掉。”在滅火作戰現場,畢拉河林業有限公司應急事務中心主任蘇林峰始終帶頭沖鋒、奮戰在撲火一線。這次隊伍里有一些隊員沒有上過火場,蘇林峰及時發現這個問題,邊撲打邊講解注意事項,時刻觀察火場動態,在他的帶領下,沒有一人害怕,都奮力撲救。隊員們都說:“雖然是第一次上火場,但是有蘇主任在,心里就有底,很有安全感。”每次下火場,蘇林峰都來不及休息,檢修機具、分發給養、了解人員思想……他說:“這次援外打火特別艱苦,天氣炎熱、植被茂密,進出火場很有難度,隊員們不僅要克服高溫炙烤和站桿倒木的考驗,還要克服蚊蟲蜱蟲叮咬、野生動物襲擊的風險。”援外撲火共16天,隊員們熬紅了眼、累彎了腰、身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擦傷、燙傷,在火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滅火奇跡。
火場磨礪盡顯頑強作風,危難時刻方顯英雄本色。2024年7月2日11時35分,金河森工公司嘎拉牙生態功能區發生雷電森林火災。按照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精神和自治區領導批示要求,成立了金河嘎拉牙“7.02”雷電火聯合指揮部,科學制定撲救計劃,果斷決策重兵投入。高效處置包括金河嘎拉牙火災在內發生在海拔1400—1500米的3起高山偃松林雷擊火。由于火場偃松密布、樹木油脂含量高、地下腐殖層達到50多厘米,撲救難度極大。參戰人員不畏艱難,克服火場高溫炙烤、崎嶇難行、極端疲憊等諸多困難,始終保持堅強的意志、旺盛的斗志,彰顯了眾志成城、敢打必勝的意志和精神。
6月中旬以來,莫爾道嘎森工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少雨與頻繁干雷暴天氣,導致森林火情頻發,連續發生十幾次森林火災,火情嚴峻。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莫爾道嘎森工公司干部職工展現出了高度的專業素養與堅韌不拔的精神。
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應急事務處中心黨委書記趙坤說,在火情密集發生的極端情況下,莫爾道嘎森工公司堅持從大局出發,依靠本公司力量自主撲救,盡量不申請外援,為集團森林火災整體撲救節省了寶貴的人力資源。科學組織實施每一場火情的撲救工作,嚴格遵循“打早、打小、打了”的原則,確保火情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同時,在以水滅火的戰術運用上,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使得泵吸上水進入火場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極大地提高了撲火效率,節省了人力物力。
在火災撲救中,航空護林局特勤突擊隊共出動了19次,開設了18個機降場地,直接參與了13場森林火災的撲救工作。其中,有12次是在開設機降場地后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滅火工作中。航空護林局特勤突擊隊隊長陸坤介紹說,由于每次出動的人員有限,每組只有10到12人,攜帶6臺風力滅火機、6臺油鋸、個人滑降裝備、2根滑降繩和2個油桶來保障滅火作戰。火場內,不僅山高坡陡,火線的發展速度也極快,復燃率極高。原始林樹木密集,開設機降場地的難度是平時的兩倍,每個機降場地至少需要4個小時以上才能開設完成。為確保讓特勤突擊隊員安心撲火,航空護林局工會組建了“娘家人保障團隊”,負責去撲火隊員的家里幫忙跑腿、帶娃、照顧老人。
火場決勝,離不開內蒙古森林消防總隊參戰隊伍的英勇奮戰,離不開林區專業撲火隊的通力配合,離不開飛機機組人員的不辭辛苦,離不開大型設備司機的不懈努力……
我們一樣也不能忘記這樣一群人,他們雖然沒有直接奮戰在火場一線,但卻在后方為撲火戰斗默默奉獻著,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
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面積大,職工人數相對少。撲火期間,除去管護站值班人員、上山撲火人員,火場上數千人的后勤保障最終落在了剩下的10多名職工肩上。采購給養、運送裝備、裝車卸車、物品分類,這10多名職工吃在單位、住在單位,開啟了24小時后勤保障“全天候”模式。
常常是,滿滿一卡車的物資必須要在短短20分鐘內從車內倒裝到去往火場的另一輛卡車內。他們不分年齡大小、職位高低,更不顧身體狀況,在酷暑的夏日,一趟趟往返于車輛之間,道道汗珠從曬黑的臉龐滑落,“我們心中的信念就是快點、快點、再快點,一定要爭分奪秒,用最快的速度把給養送達指揮前線是取得撲火勝利的保障。”管護局后勤保障中心副主任劉忠保堅定地說。
他們心中和前線指戰員有著同一個信念,那就是盡心竭力守護好祖國這片綠色林海。
不忘初心,守護綠色。內蒙古森工集團將深入扎實抓好“雷擊火”的持續應對,做到在思想上更重視、監測上更精準、準備上更充分、協同上更順暢、處置上更有效,努力實現“人為火不發生、雷擊火不過夜、撲救無傷亡”的目標,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內蒙古森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