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陸坤
“報告指揮部!模擬火場東側火線因風力驟增已突破100米,地面撲火隊受火勢壓制無法接近火線,請求空中支援!”
近日,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在根河機場開展空地配合滅火演練,標志著其聯合科研單位研發的“空地協同滅火戰術體系”正式進入實戰驗證階段。
上午9時30分,演練預設的“火場”突發異變———受瞬時5級大風影響,原本可控的火線迅速向東南方向蔓延,形成長約50米、寬30米的“火頭”,熱浪裹挾著濃煙向四周擴散,滑降至地面的特勤突擊隊員趕到距火線僅20米的距離上,卻因高溫、濃煙和火勢擴散風險被迫后撤。
“地面無法靠近火線,需立即調派直升機實施吊桶灑水!”地面指揮員第一時間向空中指揮組傳遞險情。然而,常規吊桶灑水作業存在“覆蓋范圍分散、部分水霧飄移”的局限,難以精準壓制面積較小的火頭。關鍵時刻,該局局長張倞提出“新方案”:“啟用新型遙控引爆滅火水袋!其精準投放與集中爆破特性,更適合當前火場態勢!”
隨著直升機轟鳴聲逼近,一場“空地協同”的精準滅火戰正式打響。一架K-32型直升機掛載著2噸級新型滅火水袋騰空而起,機組人員通過機載定位系統鎖定火頭坐標,以80米高度平穩飛抵火場上空。地面突擊隊員同步通過手持130對講機,引導直升機調整投放角度。
“投放!”隨著機組指令下達,水袋脫離吊掛裝置緩緩下降。當水袋降至距火頭頂部約30米時,地面遙控員按下引爆鍵———“嘭!”的一聲悶響,水袋內置的氣體膨脹管瞬間釋放高壓氣體,撐破水袋外膜,2噸水傾瀉而下,精準覆蓋600平方米的火頭區域。
“火頭溫度驟降!明火已基本熄滅!”地面指揮員通過對講機傳來捷報。新型水袋的“靶向爆破”能力,徹底扭轉了火場被動局面。
技術人員介紹說,此次演練中亮相的新型滅火水袋,不是“實驗室里的完美裝備”,而是“火場上能救命、能滅火”的實用工具。該裝備具備四大優勢:一是“多型號適配”,提供0.5噸至3噸多種規格,可根據火頭大小靈活選擇;二是“遙控精準引爆”,通過地面遙控器遠程控制,引爆距離可達1公里,確保作業人員安全;三是“定向爆破破膜”,內置氣體膨脹管可在0.1秒內脹破水袋,實現水資源集中釋放;四是“高效節水”,尤其適合撲救人員無法靠近的高危火線和火頭。
“利用直升機拋投這個新型滅火水袋是‘指哪打哪’,真正實現了‘精準打擊’。”參與演練的直升機善機長感慨道:“這次實戰驗證了滅火水袋的實效性,以后撲大火時心里更有底了!”
演練結束后,該局立即組織復盤總結。數據顯示,此次演練中,特勤突擊隊從接到指令到完成登機僅用時8分40秒;從直升機懸停到10名隊員滑降至地面僅用時5分08秒;機組接到指令到起飛僅用時12分37秒;直升機到火場至投放完滅火水袋僅用時1分25秒;新型滅火水袋水利用率達到90%,全面檢驗了“空地協同、裝備支撐、快速響應”的應急體系和實戰效能。
“此次演練不是終點,而是戰術體系升級的起點,不僅是對隊伍戰斗力的‘壓力測試’,更是對科技賦能防火的‘實踐驗證’。”該局局長張倞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新型滅火水袋的列裝推廣,同步開展多場景、多機型協同訓練,持續完善‘空地一體化’滅火體系,創新空地協同滅火戰術戰法,為守護林區生態安全筑牢‘空中防線’。”
從“被動接招”到“主動破題”,從“裝備適配”到“戰術定制”,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正以“緊貼實戰、科技賦能”的決心,探索出一條“空地協同、精準高效”的森林防滅火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