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內蒙古森工集團工會“工惠菜園”和“安全飲水”試點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本報記者 婁文鋒 通訊員 常威 姚遠 李崎岑
“太好了!以后再也不用為吃水發愁了。”9月4日,在莫爾道嘎森工公司白灰窯瞭望塔,瞭望員孫本江看著清冽的地下水從280米的深水井中噴涌而出激動地說。
孫本江今年54歲,從事瞭望員工作已經16年了,每年要在瞭望塔上工作生活7個月以上,瞭望塔早已成為他的“第二個家”。
白灰窯瞭望塔位置偏僻、山高林茂。以往,孫本江和同事的日常用水全靠每半個月交接班時從山下運送。一桶水,往往要精打細算用上好幾天。平日里,他們靠收集雨水或融化雪水刷牙、洗臉、做飯、洗衣……每一滴水都顯得格外珍貴,計劃用水成了他們生活中不成文的紀律。
“莫爾道嘎森工公司瞭望塔多處偏遠高山頂部,地形陡峭,環境艱苦,再加上林區春秋兩季防火期時間長,瞭望員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吃水也成了難題,通過集團工會和公司的合力,成功在白灰窯瞭望塔建成深水井,真正實現了瞭望塔從‘缺水’到‘有水’的轉變,不僅保障了充足的飲用水,還滿足了日常洗漱需求,解決了大家‘吃水難’的問題。”莫爾道嘎森工公司應急事務中心黨委書記趙坤表示,這一變化讓職工們的工作生活既安心又舒心,再也不用為“沒有水”而擔心。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10.67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功能區內,一座座防火瞭望塔巍然矗立,瞭望員們常年堅守于此,以塔為家,盡管山路崎嶇、條件艱苦,但他們仍用高度的責任心和敏銳的雙眼守護著這片森林,成為筑牢祖國北疆綠色長城不可或缺的“守護者”。
民之所需,行之所至。內蒙古森工集團工會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一線職工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見行見效。針對防火瞭望員、管護站和靠前駐防職工長期面臨的飲水難題,內蒙古森工集團工會在根河、莫爾道嘎、得耳布爾森工公司和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瞭望塔,率先試點建設4眼防火飲水水井。
與此同時,為破解偏遠一線職工吃菜難、吃新鮮蔬菜更難的現實問題,內蒙古森工集團工會積極整合資源,建成4座現代化陽光房蔬菜棚,通過引進先進種植技術,成功培育出6類適應性強、品質優良的新鮮蔬菜,有效豐富了職工餐桌,滿足了日常健康飲食需求。
根河森工公司烏力庫瑪森林經營管護中心352防火瞭望塔的陽光房蔬菜棚就是其中之一。
山風清爽,林海蒼茫,在352防火瞭望塔的不遠處,一座長6米、寬4米、高3米的蔬菜大棚悄然融入這片綠意之中,成為山嶺間一抹別樣的生機。溫室棚內,綠油油的木耳菜、小白菜、生菜、空心菜長勢喜人。瞭望員沙廣健細心地為蔬菜澆水,臉上的笑容溢于言表。他說:“你看這菜長得多好,今年我們已經吃上兩茬菜了。”
回憶起陽光房蔬菜棚建成以前的日子,沙廣健無奈地說:“352防火瞭望塔4人兩組,每7天交接一次班,以前吃菜都靠從山下帶上來,兩三天菜就蔫了,大多吃的都是耐儲存的土豆、蘿卜,有時為了放的時間長點就把菜腌制成咸菜,吃上新鮮綠葉菜那真是不敢想,現在自己種的菜,隨吃隨摘,又新鮮又健康。”
根河森工公司工會常務副主席吳興華介紹道,瞭望員是保護生態安全的“哨兵”,作為森林防滅火戰線上的排頭兵、萬頃林海的“千里眼”,常年堅守在高聳的瞭望塔上。內蒙古森工集團工會心系一線職工,建設陽光房蔬菜棚,切實解決了一線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吃菜難”問題。
近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工會認真落實全國總工會、自治區總工會工作部署,持續為職工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今年向內蒙古自治區總工會申報防火瞭望塔“工惠菜園”和“安全飲水”試點項目,并啟動實施建設,計劃三年內解決邊遠山區一線職工的飲水問題。
從“吃水難”變為“清水涌”,從“吃菜難”到“滿園綠”,內蒙古森工集團工會切實提升一線職工的生活條件,讓職工在收獲“獲得感”的同時,持續積累著“幸福感”,為守護綠水青山筑牢堅實的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