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通訊員 潘志鵬
近日,走進內蒙古嶺上森工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現代化加工車間,從原料裝卸、粉碎到烘干壓縮、成品裝袋,整條生產線高效運轉,機器轟鳴聲與員工們忙碌的身影交織,奏響了一曲奮進的“綠色交響曲”。
作為阿里河森工公司打造現代林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車間配備了裝載機、粉碎機、生物質顆粒機、烘干機等先進設備,具備年產2萬噸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生產能力。同時,通過回收森林撫育剩余物、廢棄菌盤等林業廢棄物,將原本被視為“廢料”的資源轉化為清潔、高效的綠色能源。
“過去這些廢棄菌盤堆在林邊地頭,既污染環境又存在火災隱患。”公司產業發展中心黨支部書記溫軍坦言,如今,這些林間“垃圾”被系統回收、加工,不僅破解了污染難題,還為居民和企事業單位供暖提供清潔能源,真正實現了“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循環。
這一轉型成果的背后,是政企協同與科技賦能的雙重發力。2023年,阿里河森工公司與鄂倫春自治旗政府共同出資成立內蒙古嶺上森工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合力推進生物質能源顆粒項目建設。項目一期生產設備投資達千萬元,引入山東金格瑞機械有限公司先進生產線,日產能達50噸,每年可消納廢棄菌盤及森林撫育剩余物超2萬噸,成為綠色循環經濟的典范。
自項目投產以來,生產的生物質能源顆粒憑借其高熱值、低排放、成本低特性,迅速贏得本地居民及周邊城鎮市場青睞。同時,公司大力推進能源終端清潔化改造,為17個經營管護中心、檢查站等單位配套改造生物質鍋爐,工作環境實現“無煤化”,既降低了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又大幅減少了碳排放,生態效益顯著。溫軍介紹說:“我們生產的顆粒燃料熱值穩定、燃燒充分,市場售價可達每噸1100元左右,相較于傳統燃煤燃料提升了20%的經濟效益,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項目不僅實現了生態效益,還有效帶動了員工群眾增收,本地食用菌培植戶通過出售廢棄菌袋獲得額外收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林戶”模式,建立穩定、可持續的廢棄菌盤回收體系,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條,解決廢棄菌盤處理難題,實現了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協同發展。
“以前廢棄菌袋我們得花錢處理,現在不僅能賣錢,還能改善生態環境,這種‘變廢為寶’的方式,既環保又實惠,我們都愿意參與。”阿里河鎮齊奇嶺村滑子菇培植戶感慨道。
為進一步提升原料質量與生產效率,公司已啟動二期建設計劃,規劃建設9800平方米的原料晾曬場,解決潮濕原料影響產品質量的問題,保障生產線穩定運行,并計劃引進智能化控制系統,提升生產自動化水平,提升產品附加值和企業競爭力。二期建成后,預計產能將進一步提升,銷售范圍也將從本地逐步拓展至黑龍江省等區域,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構建區域性綠色能源供應格局。
阿里河森工公司副總經理高雨波表示,“我們要把綠色能源做成一個可持續、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以技術創新為引擎,打通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新通道,實現生態保護、產業升級與員工增收‘三贏’,為林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綠色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