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林區人都在思考著如何轉型發展的問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綽源林業局翠嶺林場職工姜紹剛果斷地選擇了種植中草藥這條脫貧致富之路。
姜紹剛是單職工家庭,愛人沒工作,兩個孩子都上學,父母來自農村,沒有收入,每月僅靠2000余元工資生活的五口之家,生活入不敷出。2010年,姜紹剛成為翠嶺林場的困難戶。
通過幾次參加林業局工會舉辦的家庭經濟培訓班,姜紹剛對中草藥種植有了初步認識。他查閱資料、向有經驗的種植戶學習,了解到中藥在世界上的需求量逐年加大。在林業局工會的鼓勵下,給予了他2萬元的貸款扶持,于2014年開始嘗試種植芍藥和返魂草。經過3年的努力,現已種植芍藥15畝、返魂草10畝,種植返魂草帶來的經濟收入以及林業局工會多年的精準幫扶終于使他摘掉了困難戶的帽子,成為林業局中草藥種植戶典范。
有了啟動資金,姜紹剛承包了25畝芍藥。他利用工會貸款收了一些芍藥根,和妻子每天早出晚歸把一根根芍藥用鐵鍬栽到地里。姜紹剛每天六點到地,早晨蚊蟲多,他就在草帽邊上夾上蚊香,到了中午瞎蒙活動頻繁,他就多穿點衣服,汗水浸透了衣服留下大片汗漬。有時單位工作忙,他就利用晚間到地里除草。為了保證藥效,他堅持不用除草劑除草。就是靠著這樣的決心與堅持,姜紹剛種完了10畝地,人黑了、瘦了,手上也磨出了老繭。
工會貸款用完了,還有15畝的地沒有栽,他決定到山上去刨苗頭。早晨起床后他把孩子送到學校,又趕忙騎著摩托車上山了。一把大鎬頭滿山找芍藥,一顆顆刨下來然后在一顆顆栽到地里。在山上,他渴了就喝一口溪水,累了就地躺下打個盹兒,下雨了就到大樹下躲一躲,常常被澆成“落雞湯”。在山上,蚊蟲叮咬已成家庭便飯,常常是舊傷未好又添新傷。有一次他正在刨芍藥,突然刨到了馬蜂窩,一群馬蜂追著他,他靈機一動趴在草叢里躲過了馬蜂的追咬。就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他把中草藥全部栽完。
今年春天,芍藥個個露出了芽,個個都很壯,姜紹剛和妻子高興極了。如今,姜紹剛的芍藥地成了“示范田”,許多人都來參觀。姜紹剛現在有芍藥地15畝、返魂草10畝。他粗略地計算了一下,幾年后按現在的市場價,芍藥就有十幾萬的收入。姜紹剛靠勤勞的雙手鋪就了脫貧致富路。 (內蒙古林業工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