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支隊伍,常年穿梭在林海間,冬寒夏暑,風雨無阻,總面積39萬公頃的生態功能區內遍布著他們的足跡。他們就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滿歸林業局森調隊的隊員們。
2016年冬季,滿歸的第一場雪比以往年來得更早一些,潔白的大雪覆蓋了山山嶺嶺。雪景雖美,卻給森調隊的三類調查設計工作帶來了難度。森調隊生產技術股股長劉偉忠介紹說:“從4月份冰雪還未融化開始到11月份大雪封山,森調隊6個小隊,11個小組60余人就全部投入到三類調查設計中。為了搶進度,給后期生產作業創造空間,他們每天從早6點一直干到晚上6點,中午帶點飯在山上隨便對付一口就開工了。由于路況差,很多調查設計區離主公路遠,大家在野外每天要走30公里的路程。山路可不像家里的路那么平坦,幾乎都是山高坡陡地帶,還要鉆“樹毛子”,走起來非常的艱難,累得渾身都是大汗。開春的時候還要防止遇到“硬殼子”,如果一不小心踩上就是一個“踉蹌”,摔個大跟頭保準受傷,年輕的時候不覺得什么,如今森調隊職工平均年紀都在47歲左右,感到相當的吃力與辛苦!”
“有女不嫁森調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轉,帶回一堆破衣裳。”這是林區流傳的一首打油詩,話語間道出了森調隊員的種種辛酸。森調隊小隊隊長郜棟武介紹說:“干森調這行有對家庭的歉疚,也有在野外風餐露宿不為人知的艱辛生活。關節炎、森林腦膜炎已經成為森調隊員常見的病,這都是常年在山上工作落下來的毛病。隊員們在山上扎點工作時,每天回來鞋都是濕漉漉的,隊員們要帶兩雙鞋替換著穿。由于山里通訊信號差,隊員們打電話要晚上下班回來爬到高山上,再爬到樹上,才能給家里報個平安。工作中被砍刀砍傷手腳是常有的事。1995年,我在離滿歸奇乾林場100多公里的地方調查設計,回來的途中不小心摔了一跤,被攜帶的砍刀割傷了手,當時就簡單包扎一下,3天后就跟隊友們又開始工作了。隊友們像這樣受傷的事情太多了,大家都是做下簡單的處理就又工作了。”
如今雖然工作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但森調隊員的工作性質沒變,出外業時依然要在深山里扎點作業,依舊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承擔著林業局疏伐、綜合撫育、補植補造等調查設計任務和生產建設占地調查設計、防火向導等任務。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后,任務并未減少,從前的服務經濟模式變成了服務生態模式,三類調查設計工作比以前的要求更加嚴格了。森調隊員實地查看調查,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力求拿出最合理的的規劃設計。他們還要在最短的時間掌握外業定位儀等新儀器的使用,應用到了工作中,提高外業調查設計的整體水平。今年6月末,他們在全林區率先完成了13.8萬畝的疏伐設計三級認證工作,為生產作業工作贏得了時間。(記者 ●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