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中毫無用處的枯木殘根,有人卻把它們當成了寶貝,經過一番精心雕琢就變成精美的工藝品。滿歸林業局白馬林場職工隋玉林就是一位“根雕達人”。
走進隋玉林家,筆者被滿屋的根雕藝品吸引,有古色古香的老板臺、茶幾、電視柜、椅子等家具,有鑲嵌著瑪瑙奇石的根雕底座,有寓意吉祥、活靈活現的神龜、金蟾等動物,每件作品都泛著金黃色的光芒。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它們出自于衣著樸素、年近半百的隋玉林的巧手。
隋玉林指著櫥窗里擺放的根雕如數家珍:走在“西游路上”的靈猴、奮蹄向前的開荒牛、背著錢袋的老鼠、豎耳傾聽的玉兔……這組根雕作品《十二生肖》讓隋玉林頗費了心思。“我花了兩年時間才湊夠這一整套,碰到什么樣的樹根就雕成什么樣。我準備再湊齊一套十二生肖,現在已經完成了6個。”隋玉林說著,拿起身邊一本有些年頭的舊書《動物畫技法》,“雕刻動物時,我經常會翻看這本書,這還是我叔給的。小時候和我叔學畫畫,大了和我爸學木工活,上學那會兒都是拿著刻刀在橡皮上刻東西。”家庭熏陶和興趣使然,為隋玉林的根雕創作打下了基礎,而他走上“根雕之路”是從32歲開始的。
隋玉林的妻子沒有工作,還要供女兒上學,花銷全靠隋玉林微薄的工資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寬裕。滿歸有大量的樹根資源,他常去河邊和林子間“尋寶”,工作之余做些根雕補貼家用。他還把家里變成了根雕工作室和收藏室,除了各種雕刻工具外,更多的則是奇形怪狀的樹根。隋玉林告訴筆者,他常常一坐就是一天,腰不好只能靠著坐,直到坐不住才去炕上躺一會兒。
做根雕辛苦不說,還是考驗耐心和細心的活兒。制作要經過選材、浸泡、剝皮、雕琢、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每個細節下的工夫不是一天兩天,既要有木匠的體力,也要有藝術家的頭腦。
隋玉林創作根雕有一個原則,那就是“追求原汁原味”。對于原材料的挑選,他非常挑剔。在他看來,根雕藝術講究自然、巧用。每撿回一塊樹根,他都要根據樹根的形狀,從不同的角度去琢磨、推敲,將樹根原有的“質感”和“根味”表現出來。在雕刻的同時尋思它們的名字。“鹿寶勤勞”就是以天然形成的“根抱石”為原料創作而成的,筆者仿佛看到一只憨態可掬的小鹿背著一塊石頭賣力地向前走著。
“做根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近20年的根雕創作生涯中,隋玉林不斷攀登根雕藝術的高峰,完成作品500余件,讓更多的根雕藝術品走出深深林海。他說,多虧了單位照顧和妻子的支持,讓他全身心投入根雕創作,并陶醉其中,享受著根雕藝術的魅力。如今,隨著林區旅游業的興起,隋玉林的根雕作品非常走俏,遠銷山東、北京、天津等地,年創利潤7萬余元。隋玉林憑借一雙巧手雕出了一條致富新路。( 陳曉琳 劉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