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工作不僅關乎生態安全問題,更是一項政治任務,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息息相關,影響著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根據當前的林區防火形勢,我認為森林防火工作必須緊緊圍繞生態文明建設這個中心任務,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
修筑防火公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公路是在開發建設之初,圍繞木材生產進行布局和建設的,多為低級的砂石路面,普遍存在路面塌陷、露骨嚴重、無路拱、路肩不整潔等共性問題。加上林區特殊的水文地質構造和極端氣候的影響,普遍存在路面塌陷、露骨嚴重、無路拱、沒有行車標志、路肩不整潔、行車通視不佳、涵洞坍塌堵塞、翼墻斷裂、橋梁構筑物及面板損壞等共性問題。尤其是近年來,發生較大洪水,橋涵水毀現象十分嚴重,許多路段已不能通行,嚴重影響了林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和林區防火工作。一旦發生森林火情,車輛和人員無法及時到達現場,這對及時控制火勢、撲滅火災造成較大困難,極易形成大的森林火災。應當列入重點投資計劃,盡快加大公路的新建和維護,保持良好的狀態,使道路網密度達到5米/公頃。
開設防火線、防火林帶。早在40 年前,德國生物學家Weck 就提出過營造綠色“防火屏障”這一概念,是指在林內營造寬25 米 以上,長度不限的闊葉防火林帶,按照不同地域條件選擇適生的、具有抗火能力的樹種, 進行合理配置,按一定規格、要求營造防火林帶,能起到阻隔、減緩林火蔓延的天然屏障作用, 達到有效保護大面積林帶的目的。
根據防火阻隔工程方案的要求,營林部門要對有林的林場邊界進行林份改造,提高林帶的防火、控火的能力。將集中成片的林區割塊、封邊,形成閉合圈。將大面積的森林分隔成小區,一旦發生火情,可將林火封閉隔離帶內,或防止外來火侵入,起到阻火、斷火的作用。
組建防火通訊網。森林火災起火點的不確定性需要進行移動通訊,來保證撲救指揮工作、火情報告等信息的上傳下達。而林區的通訊主要以超短波通信,但林區地形復雜,使短波傳輸距離短,存在許多盲區。迫切需要建立中繼站進行接力通訊,建立完整的通訊鏈路,提高防火工作效率,保證信息傳遞快捷,準確及時,逐步形成以超短波通信為主,短波通信為輔的綜合通信網,覆蓋率達到98%。并引進衛星GPS通信定位系統,消除撲火通訊死角,特別是解決遠征撲火不通暢的難題。火場應使用多功能通訊指揮車,方便指揮,解決安裝、調試、拆卸、電源等難題。
增加遠程監控系統。森林火災具有突發性、災害發生的隨機性、短時間內能造成巨大損失的特點。因此一旦有火警發生,就必須以極快的速度采取撲救措施,撲救是否及時,決策是否得當,重要原因都取決于對林火行為的發現是否及時。為此,國內外都在為預防、減少和控制森林火災而努力。人工瞭望已不能適應防火形勢的需要,科學防火勢在必行。
由于林區生態功能區面積大,地面巡護和空中存在盲區和死角,瞭望員受主觀及客觀等因素的影響,在觀測和報告火情起火點時,存在許多誤差,使撲火指揮工作受到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應將先進科學技術引進森林防火行業,采用遠程數字視頻監控系統,代替瞭望員人工瞭望,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準確確定起火點,為實現“打早、打小、打了”提供保證。
完善森林防火指揮系統。林區應建立現代化森林防火指揮系統,此系統包括多功能指揮臺、大屏幕顯示系統、輔助圖文系統、智能中央控制系統、供電保障系統、地理信息系統。
強化防火專業隊伍建設。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門綜合工程,內容涉及氣象、地理、物理、化學等多項知識,防火專業人才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具體實踐者。他們業務素質非常關鍵,直接影響到預防和撲救能力。調研中發現,無論怎么改革,防火管理職能只能加強,不能削減。因此,要穩定和加強森林防火機構,提高森林防火的職能,加強對森林防火專業人員的培訓,使森林防火專業人員具備防撲火有關的知識,使其能分析、判斷、科學、合理撲滅森林火災。
增加防火的科技含量。科技、經濟在高速發展,而森林防火裝備仍舊落后、陳舊,撲火機具器仍是滅火機、二號工具等工具原始滅火,所以在森林防火設施設備建設中,要跳出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必須要逐步建立和使用先進的預測預報、衛星定位、信息傳送、滅火機具等設施設備,實現撲火機器機械化和藥劑高科技化,提高對初發火的反應和控制能力。森林火多數發生在偏遠地段,公路少且路況很差,不能通車。目前,林區防火車輛狀態和數量還不能滿足防火的要求,應增加新式運兵車輛,應購置相應數量的鏈軌式運兵車,將撲火人員和給養運到火場,代替人員的徒步行走,為快速撲火贏得寶貴的時間。(楊忠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