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綽源林業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理念,在生態修復上做好“加減法”,不斷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這個局以減少宜林荒山為重點,大搞宜林荒坡植樹造林綠化工作。為了遏制林緣后退,他們在烏塔旅游公路沿線兩側,對已無樹木生長的山坡逐年綠化造林。截至目前,共移栽完成樟子松大苗木造林7000畝,部分地塊還播種或移栽了中草藥,成為林藥間作示范基地。他們還架設了近50公里長的鐵網圍欄,防范周邊村屯村民放養的牛羊啃食或踐踏幼林。
他們以深山遠山居民搬遷為重點,減少居民住戶占地面積。他們撤銷合并了青嶺林場,并將青嶺、翠嶺兩個林場場址的房屋拆除,共拆除樓房11棟、平房26棟,244戶居民搬遷到局址或牙克石市居住,擴大了無人區面積。他們對兩個林場拆遷后的舊址進行垃圾清除、土地平整,在平整好的土地上種草栽樹,恢復植被,讓林場舊址重回自然懷抱。同時,他們還建起了1100余畝的植物園,播種了興安落葉松和芍藥,在翠嶺林場原址建立起北藥種植基地。此外,他們還把局址74公里拆遷區改造成植物園,種植或移栽了返魂草、芍藥、蒙古黃芪,共移植15萬株,70余畝。
他們還以“十個全覆蓋”工程建設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讓鎮區、林場周邊的邊緣戶向鎮中心區匯聚,共拆遷舊房屋502戶;對林場拆遷治理出來的空地和居民四旁、街道兩側進行綠化工程建設,移栽了樟子松、云杉等常綠樹種,栽植了丁香、茶條堿等灌木,拆遷地綠化500畝。他們還對公路沿線歷年來工程取土石遺留的大坑以垃圾回填,用客土覆蓋種草恢復植被,還原綠色本真。(記者 包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