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林中萬物生長的季節,同樣也是林區森調隊員最辛苦的兩個月。頭頂烈日,蚊蟲叮咬,路險濕滑……,這些狀況一次次考驗著森調隊員們的意志力和戰斗力。有些人在這一行一干就是幾十年,森調事業上也不斷有新鮮的血液注入,秉承著初心,他們將用一代代沿襲下來的品質為林區生態建設貢獻力量。
“突突突……突突突……”,一陣陣摩托車發車的聲響,黎明時分,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森調三大隊303項目組項目經理曹盛國又開始了今天的工作。今年36歲的曹盛國從事森調事業已有10多年了,確定好今天要完成的第一個角規點后,他們把摩托車停在了路中央,他笑著向一臉疑惑的記者解釋到:“進入山里,防火就是首要任務,尤其是在春季,為了防止溫度過高的摩托車排氣筒接觸到草皮引發火災,每次我們都會將摩托車停靠在路的中央,這些小細節都是靠大家多年的經驗總結下來的。”
曹盛國指著眼前的山坡說:“今天,我們要做的第一個角規點就在上面,從這座山爬上去,再從對面那座山下來,做完100個角規點才算完成今天的任務。”記者跟隨著曹盛國的步伐向山上走去,山體十分陡峭,只能用腳趾著地,順著“Z”字型往上爬,有時候站不穩還要倚靠雙手的力量抓著草皮或者樹枝前行,除了身邊人的喘息聲和蚊蟲發出的“嗡嗡嗡”聲,在大山深處再聽不到任何的聲音。
“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海拔765米,垂直水平距離110米……”曹盛國一邊看著儀表盤一邊說。記者見到,曹盛國與同事分工明確,一人記錄,一人測量,這個點做完,又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個點。這樣險峻的山體,他們幾乎每天都要爬上幾次甚至幾十次。
除了體力上的嚴重透支,他們還要時刻提防草爬子的叮咬。春季是草爬子活動比較頻繁的季節,而夏季正是小咬、瞎蠓活躍的時節。曹盛國的脖子上布滿了草爬子叮咬過的痕跡,他回憶著說:“每次下山都會檢查身上是否有草爬子,有一天竟然在身上發現57個草爬子,很多時候在路上行走根本感覺不到被草爬子咬了,跑山這么多年,被草爬子咬是經常事,好像身體里有抗體了,也不怕它們咬了。”
傍晚,記者來到森調一大隊所負責的汗馬自然保護區。隊長曾慶山告訴記者,汗馬自然保護區的地址地貌比較原始,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路,他們只能空投一部分人去保護區內部,留下幾個人在保護區外圍作業。白天來根本見不到森調隊員,只有傍晚這個時間段他們回來了才能見到。有的時候作業區的面積大,一天完成不了,他們還要在林子里呆上2-3天才能回來。
在一大隊森調隊員臨時居住的“家”中,記者注意到,這個由木桿作為框架,外面圍著透明塑料布的大帳篷里面共住了9名森調隊員。廚房與臥室僅有一層木板之隔,屋外的房檐上是他們晾曬的已經濕透的衣服。條件之艱苦,常人難以想象。“我們早就習慣外業生活了,現在的條件比起以前已經改善很多了。”一大隊101項目組經理韓思偉笑著說。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第二天,森調隊員韓思偉、任增光等人4點左右就得出發進山作業,這次進山,他們已經做好了住幾天的準備。任增光說:“有的林班和林班之間的距離比較遠,一天走不完,就要在野外搭建簡易帳篷住一晚。晴天還可以生火晾曬衣物,如遇雨天,帳篷內外都是水,一個晚上基本上睡不了覺,也就是稍稍休息一下。”
打開任增光的筆記本電腦,他用兒子的照片作為屏保,“山里沒有信號,離開家兩個多月了,有時候想孩子了就打開電腦看看。”任增光意味深長地說。外面下起了細雨,任增光不由得望向屋外,笑著說:“快了,快了,再有半個月就可以回家了……”。 (米何妙子 遲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