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距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綽爾林業局局址十五公里的巴升河自然村。低矮破舊的房屋、斷壁殘垣的院落、東倒西歪的圈舍映入眼簾,雨后加之拆遷車輛的不斷碾軋,路面泥濘不堪。
在一條胡同深處,資源管理處職工組成的拆遷隊正在幫著拆遷戶搬家。“這個有用嗎?那個還要嗎?”桌椅板凳、鍋碗瓢盆一樣一樣搬上了車,拆遷隊員們還是不放心,生怕落下什么有用的東西,挑揀著詢問這家的主人,看似和諧的一家人。
人員撤出后,伴隨著裝載機的轟鳴聲,這座有著幾十年歷史的老房子被瞬間移為平地。據這里人講,在這里生活很不方便,沒有學校、醫院、網絡、信號……“同學讓我加微信,我連手機都不會用,養牛都養傻了。”一位大姐笑著說。
68歲的陳樹全在巴升河自然村已經生活了34年,一家五口人生活在35平方米的板夾泥房屋里。退休后,陳樹全一直搞養殖,這兩年干不動了,把牲口給了兒子。如今,孫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兒子和兒媳去局址陪讀,陳樹全繼續幫著兒子照料眼下的20多頭牛。“兒子不同意拆遷,我把他罵了。這是全局的大方向、大趨勢,兒子不明白,我這當老人的可不能眼瞅著不管。我現在就等著林業局一句話,讓我哪天拆我就哪天拆。”陳樹全態度堅決。
據了解,巴升河自然村位于綽爾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行政區劃隸屬扎蘭屯市,存在牙克石、扎蘭屯、黑龍江、鄂溫克旗、赤峰等多戶籍問題,村里的居民大都以養殖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導致這一區域的生態尤為脆弱,同時為整體搬遷工作增加了難度。為此,由扎蘭屯市、牙克石市和綽爾林業局共同組成“巴升河搬遷工作推進組”,全力推進巴升河自然村的整體搬遷工作。隨著整體搬遷,巴升河自然村即將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張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