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 ——森林調查規劃院科技創新工作紀實

spring
2017-02-07
2192

       (■ 本網見習記者 張淳源) 近日,記者在森林調查規劃院第三次科技大會上獲悉,該院科技創新碩果累累:19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林業局、自治區和森工集團(林管局)的獎勵,38篇論文獲自治區森林經理學會優秀論文獎,15篇論文獲自治區自然科學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多年來,規劃院始終把科技興院作為推進創新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緊緊圍繞林業建設發展需求,全面推進科技創新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

       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

       近年來,規劃院抓住科技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的有利機遇,全面實施科技興院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系建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成果轉化推廣,為建設創新型規劃院提供了有力支撐。

       2002年,規劃院成立了林區森林資源監測中心,積極拓展監測內容和范圍,在原有調查因子基礎上增加生態監測因子,實現了與林區林地年度變更工作緊密銜接。通過對林區森林資源碳儲量和碳變化量年度常規監測和天保工程實施中期績效評價工作,探索開展了森林生態項目監測研究,為逐步實現森林資源生態效益年度實時監測奠定了基礎。

       結合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機遇。2015年8月,成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生態監測評估中心,切實把科技創新作為優先發展之策、率先發展之本、領先發展之基來抓,在碳匯、生態監測評估、資產負債表的編制、負氧離子調查等科研項目率先突破,增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決策管理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

       “一院兩中心”建設的推進,構筑了規劃院科技創新發展格局,為規劃院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舒展科技創新的翅膀

       2014年,規劃院通過了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司審批立項《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生長可變密度動態模型推廣示范》項目,建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生長可變密度動態模型應用系統,實現了數據更新落實到數據庫每一個小班,可預測不同間隔期資源變化情況;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統平臺將森林資源更新數據實時落實圖面上,實現了森林資源屬性數據與圖面信息的對接和同步更新。

       2015年10月,規劃院《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工藝改革研究》項目通過森工集團(林管局)鑒定,在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備案。該項目充分運用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森林資源數據庫等技術手段,更多的開發、利用遙感數據的信息資源,增加了調查設計的技術含量,減少了野外調查工作量。

       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規劃院更加注重高新科技設備和技術的引進,將3S技術廣泛應用于森林調查規劃設計中,采用衛片區劃、GPS定位、GIS成圖、PDA數據采集等先進設備和技術手段,森林資源調查、工程規劃設計、制圖工作全面實現了數字化。

       目前,規劃院已發展成為具有森林資源調查規劃設計、森林資源監測、林業專業調查、林業工程規劃設計、林業生態工程咨詢、生態監測、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測繪、電子地形圖制作、地形沙盤制作、衛星遙感影響制作、林業專業用圖編繪、復制印刷等多項專業齊頭并進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

       栽梧桐引鳳凰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人才強院戰略的實施,為規劃院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智力保障和強有力的專業技術支撐。自2014年以來,規劃院共招錄各專業研究生和大學生近30人,人才引進力度空前。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專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

       在人才培養上,規劃院利用興安大講堂、導師帶徒、外請專家講座、參加各類業務學習培訓等方式全面提升科技隊伍素質。同時,規劃院積極鼓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撰寫論文,展示科研成就,開展學術交流,推薦優秀科技成果和優秀論文以及優秀科技工作者參加各級評選獎勵活動,激勵和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人才激勵機制創新,激活了一池春水。該院有3人被評為林區學術帶頭人、11人被評為林區技術骨干、1人榮獲中國林業工程建設領域資深專家和內蒙古“草原英才”榮譽稱號。《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生長可變密度動態模型研究》、《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工藝改革研究》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在推廣應用,為大興安嶺的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