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林區木材生產機械化的開始時期

高娃
2017-07-14
2081

            為了用好機械,林管局強調新機必須進行試運轉磨合及生產試點,每臺機械實行定機定人專責制,建立包車組,任命包車組長;凡在用機械都要編制技術操作保養規程;在基層要配備機械技術員以貫徹機械規章制度等等。從而為森工機械化生產作業建立了一整套使用管理的基礎工作,為大干快上大發展作了充分的準備。以后各年新機械不斷增加,幾乎年年要辦訓練班,既有新駕駛員培訓,又有老駕駛員輪訓,還培訓了一批汽車隊長、機械化小工隊長、機修廠長等基層機械技術干部。除了林管局辦新駕駛員培訓外,各森工局則辦老駕駛員輪訓,不斷提高機械技術隊伍的素質。
            這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木材生產機械化作業發展的初始階段,首先從體力勞動最繁重的運材、集材工序開始的。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末期,國家牙林線鐵路不斷向原始林區延伸,后來沿線建立了14個林業局。林區的生活和建設也隨著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和改善。
            1958年開始進入“大躍進”年代。各條戰線頻放高產“衛星”,木材產量成倍增長。但在集材戰線上,由于進口機械配件供應中斷等原因,山上機械化生產發生困難。于是提出了利用天時地利、冰溝雪道、新工具、人力集材,馬套子上山,拖拉機下山等的對應措施。這樣一來,就從剛剛改革成功的原條生產倒退回原木生產,也使常年流水作業中斷,而恢復到季節性生產了。
            在運材戰線,這年冬運中,伊圖里河銀阿林場C-80拖拉機駕駛員王信首創冰道機運臺趟運材314立方米高產“衛星”,為正常臺趟產量的3—4倍,從而吹響了放高產衛星競賽的進軍號。此后,高產記錄迭起,而以C-80拖拉機駕駛員吳連生牽引18節機運爬犁一次運材414立方米,保持了最高紀錄。在陸運中,西尼氣局T-111汽車駕駛員楊振起一馬當先,牽引2節重型雙軸拖車首創臺趟運材63立方米的高產衛星,比正常情況翻了一番;接著他又牽引3節重型雙軸拖車臺趟運材105.63立方米刷新了自己創造的新紀錄。你追我趕,圖里河局T-111汽車駕駛員張鳳閣牽引10節雙軸拖車一次運材180立方米,姜志良駕駛T-111汽車牽引12節雙軸拖車一次運材233立方米,保持了全國最高紀錄。此外,伊圖里河局劉清泉駕駛T-111汽車牽引10節單軸原條拖車一次運原條315立方米,圖里河局孫世忠駕駛解放牌CA-10B汽車牽引3節雙軸拖車一次運材35立方米,均創造了該型運材的最高紀錄。由此而改變了過去汽車只掛一節拖車運材的生產方式,而形成了新型的一次牽引多節拖車的汽車列車化運材方式。
            森鐵運材也組織了長大列車。由根河局森鐵處28頓蒸汽機車司機朱書范牽引80現輛一次運材450立方米開創先例,為一般臺次運量的2.5倍,接著阿爾山局森鐵處28頓蒸汽機車司機李志一次運原條414立方米創新紀錄。于是你追我趕,最后以好里堡局森鐵處28頓蒸汽機車司機張瑞臣牽引217換輛一次運材868立方米,保持全國最高紀錄。從此,森鐵開始組織長大列車運材,提高了木材產量。吳連生、楊振起、張鳳閣、姜志良、李志等后來均被評選為勞模,出席了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大會。
            但是,無論是汽車列車化或森鐵長大列車運材,都受種種技術條件限制,而且機械超負荷運行,速度慢,磨損大。從技術上講是不科學的,從效益上講也是不經濟的。特別后來由于取消山上中楞,實行貯木場集中造材,于是又被常年原條流水作業工藝所取代了。
            自從實行原條流水作業以來,貯木場形成了一個工廠。由汽車或森鐵運進場的原條,停于卸車造材臺側面,由兜卸機通過架桿將整車原條卸于造材臺上,用油鋸或電鋸進行造材,成為原木。然后將原木撥入造材臺另一側的平車或傳送帶的選材線,于是對楞把原木卸下。以前歸楞裝大火車都用肩杠把門,1963年后,配上了裝有人字架桿及電動或柴油絞盤機的平車,于是歸楞、裝大火車也用上了機械。從此,貯木場再也聽不到抬肩杠把門的號子聲了,解放了最后一個工序的重體力勞動。此時,貯木場形成了一個基本機械化流水式的工廠。
            在“大躍進”中,由于放“衛星”,機械超負荷運行,加以規章制度被廢除,拼設備,求高產,造成機械嚴重破損,出現所謂“三三制”現象,即1/3完好能動,1/3帶病,半停半動,1/3缺件破損,趴窩不動。嚴重影響木材生產。特別是KT-12集材拖拉機下山后,保管不善,缺件破損嚴重,到了不堪使用的程度。1961年中央“保木會議”后,調入200多臺國產東方紅-54型拖拉機擬取代KT-12拖拉機用于集材,但這是一種農用拖拉機,地隙小,效率低,又無集材專用裝置,很不適用于集材,后來逐步轉調至營林、農業戰線。這時,引進了一批蘇聯ДТД-40/ТДТ-40M型柴油集材拖拉機解決了山上機械集材問題。其它各種破損機械經過搶修,逐步恢復,投入木材生產。此時各工序又新增了一大批配套機械,木材生產又進入正常軌道。
            鑒于“大躍進”中機械只用不養,嚴重拼設備的錯誤做法,總結經驗教訓,徐貫一局長提出了:“在組織機械生產中,必須貫徹‘使用與管理,生產與保養,修理與制造’三結合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和“預防為主,積極修復,強制保養,計劃檢修”的方針。作為以后使用機械的準則。(王宇新根據史料整理)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