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林區開發建設,道路要先行。過去,在林區采伐的木材,都靠河水流送把它運下山來。流送木材,成本高,耗損多,還不能實行常年作業。林區原有土路十分簡陋且坑洼不平,經常陷車誤車,交通非常艱難,人員往來及貨物運輸都特別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區開始修建森林鐵路。
一、森林鐵路的特點
森林鐵路簡稱森鐵,俗稱窄軌鐵路。在上世紀,是東北、內蒙古林區很重要的運材方式。森鐵屬于鐵路運輸體系,又有別于標準鐵路運輸。在木材運輸生產中獨具優勢:一是機車牽引量大,運輸載重高;二是消耗能源以煤炭為主,成本較低;三是適用于經營面積大,平均運輸距離長的林業局,可大幅度降低木材生產成本。
森鐵運輸的第一階段為馬拉平車階段。1 9 3 5年,日本侵略者在阿爾山的五岔溝修建了森鐵平車干線31.4公里,支岔線9.2公里。這是林區建國前最早的一條森鐵線路。運材采取人力放平車的方法,即上坡用馬拉,下車用人放,工人勞動強度大,效率低,不能運1 0立方米以上的長材,且很不安全。此方法一直沿用到1951年。1954年,庫都爾局在嶺南車間修筑一條森鐵平車線。1 9 6 0軍庫都爾局又在格林達林場修筑一條平車線。兩條線營運到1968年結束,這也是林區馬拉平車運材歷史的結束。
森鐵運輸的第二階段為機車牽引階段。1951年,阿爾山局將日偽時期留下的五岔溝平車線進行改造,由機車牽引,面貌大為改觀。從1953年開始,林區陸續修建了阿爾山森工局伊大線、好里堡森工局好冷線、根河林業局根薩線、甘河林業局甘河——甘源線、阿里河林業局阿伊線等5條森林鐵路。
由于東北林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由沙俄和日本帝國主義分子進行瘋狂的、掠奪性采伐的,其設備供應各異,造成了五花八門的局面,我們建國后基本處于“一窮二白”狀態,林業生產大部分設備是繼承下來的俄、日設備。當時機械設備有波蘭產的28噸外燃機、18噸外燃機、16噸外燃機、7.5噸內燃機,有輕型臺車(運輸原木木材用),其中有普式、德式臺車,還有板車、斗車(運輸煤炭砂石用)、守車(供車長和工作人員乘坐)、各種加工設備。
1954年前,林區對森鐵線路、橋梁等強度要求不高,沒有嚴格統一的修筑和養護標準,所修線路,曲徑半徑小,橋涵為臨時木結構短跨距,鋼軌采用舊式輕軌。軌枕采用1200×120×100毫米素材木枕,每公里敷設l500根。道碴材料為一般的河流沙。因此事故較多,線路基礎差,病害多而嚴重。1956——1965年,林業部先后頒布了《森鐵線路橋梁設計技術規范》、《整體工程范》。從此,林區的森鐵設汁、工程施工、維修養護從理論到實際,逐步走向了標準化正規化道路。干支線采用原木加工的1500×180 ×140毫米標準枕木,每公里敷設枕木1750—2000根。鋼軌采用15公斤新型鋼軌。道碴厚度為20~25厘米,道碴為河卵石或碎石。最小曲線半徑為80—100米。進入80年代,森鐵線路逐步向永久化、路基石碴化、軌枕水泥化方向發展。1985年,林區森鐵大橋全部建成永久性水泥橋。干線全部為水泥軌枕。
森鐵建成之初,機車包乘組由司機、副司機和司爐(又稱小燒)組成,司爐每隔四、五分鐘要用鐵鍬向鍋爐加一次煤。由于這些機車重心高,路基窄,有時線路保養跟不上,所以行車速度不快。技術速度是22公里/小時,計劃速度20公里/小時,最高速度25公里/小時。由司機自己把握,直道快點兒,22公里/小時,上坡、曲道慢點兒,20公里/小時。
森鐵通信設施是正常安全運營的保障,森鐵通信線路一般沿線路的走向架設。1953年,隨著阿爾山伊大森鐵線路的建設,架設單線通信線路62公里,裝有幾部日偽時期留下的電話機,僅有一輛四輪馬車作為通信交通工具。19565年,伊大線正式運營后,正規通信線路總長81公里,由4對線組成,電話機增至17部,森鐵調度采用用一線多機的磁石電話調度總機,各主要車站分別配備老式會議機1臺,通信工具有兩臺人力有軌軋車,1960年后,森鐵通信全部安上磁石電話,當年共有交換機、電話機229部,通信線路432公里。80年代初,開始使用供電電話,并有少量的自動電話。9 0年代,磁石電話和供電電話被淘汰,自動電話普及。
森鐵車站一般設有配車線,辦理接發、會讓、編解、調車、越行及客貨等運輸業務。
森鐵工作紀律性較強,人們稱之為“鐵的紀律”、“半軍事化管理”,人員除了一部分技術人員外,主要是從林場抽調那些政治可靠,身強力壯的年輕工人進行培訓后上崗。當時,人們都愿意到森鐵工作,因為森鐵的工作雖然辛苦,但待遇比較高。以最辛苦的機務人員為例,工資比林業行政工人要高出近20%,如5級工,行政工人是人民幣52.85元,機務工人是61.83元,當時機務人員勞保是每月一條毛巾(扎在脖子上,防止火星燙傷),夏季發白手套、勞動服,冬季發棉手套、棉膠鞋、皮大衣(三年一套以舊換新),這些勞保發的都非常及時。但他們的工作確實辛苦,俗語說他們是“吃陽間飯,干陰間活”,因為都是夜間行車,白天林場工人要裝車,裝完車回來,貯木場白天卸車,卸完車晚上再上去。還有人說“遠看要飯的,近看燒炭的,跟前一看是機務段的。”當時機務人員也很爭氣,雖然不講成本核算,但大家以崗為家,對防止“跑冒滴漏”都非常認真;領導講不準用機車帶柈子,人們就一塊兒都不帶,下班回家后自己用小手推車上山揀枝丫。(王宇新根據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