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1959建成初期是聯合廠的一個車間,1962年10月與栲膠廠分開,成為獨立的制材廠,1964年又合并。1994年把制材分廠一分為二劃歸莫爾道嘎、金河林業局管理后,1997年和1998年先后停產。1998年向牙克石市人民法院申請破產。
1958年,國家計委批準籌建根河制材廠,1968年林業部批準續建工程,1974年建成投產。根河制材廠的前身是臨時性的圓鋸加工廠點,以拖拉機引擎為動力,生產企業自用材。建成投產后幾次與局貯木場合并,1997年又合并到人造板廠。1984年完成局部改造后年生產能力達到4萬立方米。
1959年,黑龍江省圣浪制材廠的一條帶鋸設備工組遷到克一河,在原簡易加工的基礎上籌建克一河制材廠。1976至1979年與局貯木場合并為貯制場,1982年進行技術改造,1983年開工。
甘河林業公司制材廠。1958年,籌建甘河制材廠,1959年完成主車間土建,以后陸續安裝帶鋸設備,1967年正式投產。甘河制材廠是甘河纖維板廠的配套項目,以生產鋸材為主,其剩余物用作纖維板原料。1971年與纖維板廠、熱電廠合并為甘河木材綜合加工廠。
1959年,吉文制材廠開始圓鋸制材。1969年從圖里河制材廠調入報廢帶鋸機,修復后開始帶鋸制材。1982年進行技術改造,1983年動工,1987年完成。改造完成后一直未投入生產。
林產工業生產設備
圓鋸制材。始于1949年,盛于上世紀50至60年代。初期的圓鋸被稱為“火鋸”,由一臺座機帶動圓鋸割制木材。1956年林區用于圓鋸動力座機的蘇聯產C———80型柴油發動機多達28臺,到1960年達到頂峰。圓鋸制材對于減輕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是個歷史性轉折,但也只是在鋸割上用機器代替了人力,其他生產程序還得靠操作者手工完成。當時的“火鋸”由于鋸片材料質量差,轉速低,加之銼鋸技術粗糙等原因,造成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木材浪費十分嚴重。安全性能也不好,生產事故頻出。
70年代以后,隨著國內工業的發展,圓鋸設備才得以不斷完善,不但設備本身精度高、質量好,種類也很全。從鋸片數量上,有單片鋸、雙片鋸和多片圓鋸機。從工藝上有萬能圓鋸機、直線移動式圓鋸機、吊截圓鋸機。林區普遍用單圓鋸作縱剖式截斷,用雙片圓鋸裁邊,少數用吊式截鋸截斷。由于圓鋸構造簡單,價格相對低廉,便于維修和保養,在林區一直受到廣泛應用。
帶鋸制材。1958年,林區開始注重帶鋸制材,此后帶鋸機逐步取代圓鋸機而成為林區制材工業的主要設備。林區最早的帶鋸設備是日偽時期留下來的,共有12臺,主要分布在聯合廠和阿爾山、克一河、烏爾旗漢等林業局的制材廠,有的至今還在使用。“大躍進”時期的帶鋸設備數量多、品牌雜、質量差。1960年規模較大的制材廠就有20多家,小規模的幾乎遍布林區,使得當年鋸材產量達到92.5萬立方米。隨后在國民經濟調整中多數制材廠下馬,主要帶鋸設備集中在“八大制材廠”。
林區早期帶鋸操作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低,50年代進鋸基本靠“肚皮拱”,60年代出現人力跑車進鋸,70年代以后大帶鋸跑車普遍采用機械拖動方式。但毛料和板皮板條以人力運輸為主,機械化程度仍然不高。經過“七五”至“八五”期間的大規模技術改造后,車間內物料流動也基本實現傳送鏈、輥臺或皮帶輸送,機械化程度有很大的提高,工人勞動強度和作業條件有很大改善。
框鋸制材。除帶鋸、圓鋸外,還有框鋸機(也稱排鋸)。聯合廠1990年技術改造由信陽購進兩臺425型框鋸,用于定制鋸材的專業化生產,如汽車材。這是林區僅有的2臺框鋸。
林產工業生產工藝
手工生產。1949年前,沒有機械設備,產品單一,也沒有規范的生產工藝。生產的方材只是按要求的規格用斧子、刨、錛大致砍成。戧鋸生產板方材時期是在原木端頭大致確定下鋸位置,產品規格與要求的尺寸相差甚遠。
火鋸生產。解放初至1955年,使用的圓鋸是靠柴油座機帶動運行的,只有鋸割靠機械實現,其他工序都由人工完成,生產工藝十分簡單。在原木進鋸時主要靠操作者的經驗按鋸制材種的規格要求,大致確定第一道鋸口的位置,然后再順序下鋸。鋸割質量差,勞動強度高,安全沒有保障。火鋸制材一直延續到60年代。
圓鋸生產。1956至1960年,林區鋸材以圓鋸生產為主。這個階段圓鋸設備質量有了改進,作業場地也由原來的露天作業改為在簡易廠房內操作。生產工藝開始有了雛型,改變了以往的單機作業方式,用3至4臺圓鋸配置成簡易工藝流程:原木鋸解———毛方鋸解———板皮鋸解———裁邊截斷———分選———存貯。
長線制材工藝。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帶鋸制材已成為林區制材的主流,其生產工藝以聯合廠、甘綜廠和阿爾山、圖里河、克一河林業局制材廠為代表,以蘇聯制材工藝為藍本,均采用1:3的長線工藝。長線工藝也稱一鋸多帶工藝,即由一臺跑車大帶鋸帶1臺主力鋸、2臺板皮鋸。
短線制材工藝。70年代中期開始,在制材行業進行工藝改革,實行“短線工藝”。
(王宇新根據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