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近年來,阿里河林業局始終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推廣作為推動林業發展的支撐點,緊緊圍繞“林下產業、富民強局”戰略,立足全局資源優勢,先后建立科研試驗基地3個,通過自治區級鑒定科技成果10項,批復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8項,參與自治區科技重大專項1項,獲得林管局林業科技項目1項,上級撥付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資金720萬元,2項科技成果榮獲自治區2017年首屆科技工作者創新創業大賽優秀獎,去年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服務精準扶貧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范基地”。
在珍貴樹種培育上,他們引進西伯利亞紅松種子,開展了《西伯利亞紅松良種繁育造林技術推廣示范》等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2項,獲得國家推廣資金170萬元。建立了西伯利亞紅松采穗圃和良種繁育基地,并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首批珍貴樹種培育示范縣。他們還重點對輕基質容器育苗、東北紅松無性繁殖引種特性研究、水曲柳引種研究、花楸人工培育技術等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科研成果2項,成功申報《內蒙古大興安嶺容器苗輕基質育苗技術推廣示范》等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2項,獲得國家推廣資金140萬元。
在經濟林培育上,林業局對榛子進行大面積造林,并積極推進種子育苗研究工作。通過對榛子引種、育苗、造林等試驗,成功馴化當地野生平榛根蘗繁育,野生榛林改培復壯試驗取得較好效果。取得了《大興安嶺林區野生榛子馴化繁育栽培技術》科研成果,并申報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1項、林管局科技項目1項,獲推廣資金150萬元。近年來共播育榛子近2萬斤100畝。在藍莓種植上,他們通過引種試驗,成功引進4個主栽藍莓品種,定植488畝,并創造了當年引種當年見效的引種新模式。同時還劃定野生藍莓保護區約2萬畝,取得了《內蒙古大興安嶺半高叢藍莓移植大棚栽培技術研究》自治區級科研成果。
在食用菌栽培上,該林業局對猴頭、黑木耳、松杉靈芝等12個品種進行了研究,并取得自治區級科研成果4項,申報《松杉靈芝人工栽培技術推廣示范》等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3項,獲國家資金280萬元。今年林業局創新猴頭菇的栽培方式,采用菌袋覆土栽培模式,經多次試驗對比,總結出猴頭菇覆土栽培技術。利用該技術生產出的猴頭菇單體最大直徑可達30cm,平均直徑可達17cm、平均重量達到1.7斤,該課題已提出申請成果鑒定。
在森林資源管理上,該林業局不斷強化3s技術的深入應用研究,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全面運用GIS空間分析技術,規劃和管控森林經營的可持續化經營,為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奠定基礎。2016年取得《ArcGIS空間分析模型在森林撫育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自治區級科研成果1項。二是開展GIS、RS、和Gps融合運用研究。2017年該局進行了GIS地理信息系統建模在林地變更中應用研究,并對該課題提出申請成果鑒定。 (欒維敬、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