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 劉洪林
“以前經常給養牛的朋友說,麥麩含磷較多,具有緩瀉作用,但飼料中并不能添加太多,不然會造成鈣磷比例失調。麥麩雖然不能喂太多,但卻有其他一些作用。今天給大家說一下麥麩、大蒜、木炭在養牛過程中的妙用!”6月份參加綽爾林業局舉辦的畜牧獸醫培訓后,曾健把課堂筆記和老師在群里發布的養殖妙招重新抄寫在嶄新的筆記本上,不落過老師的任何一句話。
“特別管用、特別有效。”“抄一遍增加記憶。”……這是曾健參加培訓后的切身感受。
同樣,曾健的母親王立香也將筆記重新抄寫了一遍,珍藏在身邊。王立香說:“林業局這個班辦得好,請來的老師講得也好,能聽懂,還非常有耐心,在微信群里提問,老師有問必答。”
王立香一家從1994年開始從事養殖業,目前共有50多頭牛、30多匹馬,兒子曾健畢業后回到家鄉,接替父母從事養殖業,以此為生。來到曾健位于一支溝林場的家,記者看到,房子四周種植著青貯玉米,而牛、馬則不見蹤影,曾健說,牲畜都在山溝里,在林業局指定的區域內放養。
就在今年6月,新生的小牛犢拉稀現象又一次出現,這一問題已困擾曾健一家多年。“以前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不只我家,最多時一家能病死七八頭小牛。”
就在這時,林業局工會舉辦的畜牧獸醫培訓班舉辦了。來自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的陳老師在課堂講授后,來到了曾健家現場教學。“我們把小牛從山溝里拉出來,陳老師診斷后,說是酸中毒,治療3天后就已經滿院跑了,人都抓不住。”曾健回憶起治療的過程,始終充滿感激,“雖然培訓班結束了,但微信群還在,現在遇到問題,還可以在群里向老師咨詢。”
打開曾健所說的微信群,記者看到,161人畜牧獸醫交流群,每天都會有人在群里咨詢,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師,不只對問題一一回應,還會發布一些養殖知識。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多年來綽爾地區養殖業已成規模,當地群眾從事牛、馬養殖的不在少數。“少養、精養一直是林業局的號召,我們理解,更感謝林業局能為我們這些退休職工著想,辦了這個培訓班,一年至少能幫我們減少五六萬的損失。”王立香說。
畜牧受益培訓班,只是綽爾眾多培訓中的一項。自去年開始,綽爾林業局工會建立了職工脫困增收技能培訓基地,聯合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呼倫貝爾市婦聯等單位,開展“菜單式”致富增收技能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養老護理、母嬰護理、烹飪、蒙古刺繡、畜牧獸醫等,目前已舉辦了7期,每期培訓10天,培訓對象包括在崗職工、退休職工及家屬。
林業局物資管理供應處職工王永波和妻子經營著一家小飯店,得益于烹飪培訓,飯店的生意有了明顯起色。
王永波的妻子沒有工作,孩子上學,家里還有老人,僅憑一個人的工資,日子過得很拮據。于是,兩口子開起了小飯店,做早餐,兼營家常菜。“希望靠自己的雙手擺脫貧困,不想讓別人笑話。”談起開飯店的初衷,王永波如是說。
而沒有系統學習過烹飪,成為了王永波最大的難題。去年12月,得知林業局工會舉辦烹飪培訓班,王永波欣然前往,培訓后又把手藝教給了妻子。“受益非常大,學習了雙椒肥腸、鍋包肉、肉段等30多道家常菜,來人吃飯都說手藝提高了不少,生意也比以前好了一半。”王永波興奮地說,再過兩年也要開個大飯店。
培訓活動,打開了職工群眾脫困增收的大門,點燃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林業局工會副主席杜景云說:“為了使每一次培訓都成為職工們開闊就業眼界、提升增收能力的 ‘加油站’,工會在職工中開展了細致的調研活動,并根據職工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做到培訓與職工需求無縫對接,例如畜牧獸醫就是根據職工意愿開辦的。”
如今,培訓內容仍在拓展,“菜單”正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
記者在綽爾林業局采訪時,正趕上第七期培訓班舉辦,此次培訓的主題是禮儀,機關干部、服務人員加入到了培訓行列中,進行政務、服務禮儀培訓。
放眼全局,職工脫困增收的腳步在加快,干事創業的素質和本領也在悄然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