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去年,內蒙古大興安嶺阿里河林業局通過加大監測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強化隊伍建設等方式,在阿里河林業局建立了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
這個局本著“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把“四率”指標分解到每個場所,層層簽訂了目標責任狀,主管領導檢查部署森防工作,細化了各項工作管理辦法。他們以森防站為中心測報點,以各林場為基點,在阿里河生態功能區內建立起了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網絡。根據生態功能區內林業有害生物種類等實際情況,制定了全年監測預報工作方案,明確區分踏查和標準地調查的方法和內容,對平安區、偶發區、常發區、成災區等在調查精度上實行分級控制。
他們根據個別次期性蟲害危害特點和制定防控措施的需要,本著簡便易行的原則,對林業生物災害調查方法統計標準進行補充,提高工作效率,確保如實反映森林生物災害。各林場所管護員作為兼職測報員不定期向森防站匯報轄區內林業有害生物情況,做到目標落實、措施到位、分工明確、有章可循。
同時,他們還積極組織人員開展業務知識培訓,提高職工對林業有害生物的識別能力。在內業管理上,強化了對數據的整理,由專人負責測報軟件及相關蟲情報告的上報,做到不漏報、不遲報。今年,在松針紅斑病監測上,這個局嘗試采用了“地空”立體監測的方法,即空中無人機監測和地面人員實際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極大的節省人力,有效提升監測預警能力。截至目前,在生態功能區內建立臨時監測預報站點10個,專職測報員14人,兼職測報員60名,監測覆蓋率為100%,測報準確率達到98.25%。 ( 黃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