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朱高華
2018-05-08
1861 早上七點半出發,乘車順著蜿蜒崎嶇的山路,一路顛簸3個多小時,記者才到達這個距離局址84公里的哈達外站105瞭望塔。
剛到瞭望塔時,瞭望員吳忠嶺正在山下拿著望遠鏡,觀察著四周,看到有人來,吳忠嶺顯得格外的高興,“終于有人來和我們說說話了。”
“我倆3月下旬就來到瞭望塔值班了,這不,我的大哥正在塔上瞭望,我在塔下瞭望。”吳忠嶺說。
哈達外站瞭望塔位于圖里河林業局生態功能區以西,西部與額爾古納交界、東部毗鄰根河林業局,南部、東部分別靠近圖里河南溝林場、哈達林場,這里林緣交錯,道路四通八達,同時有大量的農業用地分布在山巒之間,防火形式極為嚴峻。
瞭望塔坐落在山頂之上,這里辦公和生活設施相對簡陋,住房面積只有不到16平米。每到防火期,吳忠嶺和王金有兩人都要堅守到防火期結束,才能撤離。從2009年至今,兩人一起在這個塔上工作生活了已有9個年頭。工作中,兩人相互扶持、配合默契,早已互稱兄弟。由于吳忠嶺的腿前幾天受了傷,現年56歲的王金有承擔起了瞭望塔的大部分工作。
瞭望塔的食物和水非常的珍貴,如果不是防火緊要期,食物需要凌晨騎摩托去圖里河采購,每次騎摩托來回都需要5個小時,如果到了防火緊要期,就得等車捎或者去農業點去要一些。“山上只能存放一些白菜、大頭菜、雞蛋這種能放住的食物,肉放不住,每次只能少買些。”相對于食品,這里的水更是珍貴。日常用水只能去2.5公里外的河套里去背,每次背40斤,兩三天就要背一次水。“年紀大了,40斤水真的背不動,走一會腿就酸了。”王金有說。
“每一滴水都不能浪費,能省就省,都是先洗菜,再蒸饅頭,然后用蒸完饅頭的水洗手、洗衣服。洗完衣服后水還要存著。”王金有一邊將用過的臟水倒進指定的爐灰桶里攪拌,然后倒入一旁的爐灰存放桶中。
由于山上食物儲備相對充足,中午趁著沒有風,王金有特意做了4道菜,記者很過意不去,但王金有擺擺手說:“家里來客人,還得做幾個菜,雖然條件艱苦些,但難得有人在山上陪我們吃個飯。”“我大哥有二級廚師證,做飯好吃,一個白菜就能做出十來個樣來。我只有過生日的時候才能有這待遇。”吳忠嶺笑著說。
吃飯的時候,兩個人說了很多,“我們的工作就是勤看看、常上塔、細瞅瞅、準報告。”從參加工作至今,兩人在哈達林場工作了30多年,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的熟悉。“在瞭望塔上,如果發現煙點,我們都能準確說出是哪個林班,對這里的熟悉的就好像自己的掌紋一樣。”王金有說。
對于王金有和吳忠嶺兩個人來說,在山上,什么困難都能克服。但最難奈的就是寂寞,一臺用了7年的收音機,成了2個人打發時間最好的工具,卻只能收到2個廣播信號,每天聽膩了,兩人就學習下文件,雖然手機能收到額爾古納的信號,偶爾會有網絡,但流量貴,兩人根本舍不得用。“這里就我們倆,我們其實想家,我特別想才3歲的外孫女,想急眼了,就打個電話回去聽聽外孫女的聲音。別看我哥話不多,他心里也想孫子,但工作不允許我們經常往山下跑。”吳忠嶺說。
“天天盼著有人來,和我們說說話,哪怕是檢查來的也好。過幾天就好了,山下為我們重新訂制了新的床鋪、桌子、碗櫥,這幾天就能送上來,那時候我們這里又熱鬧了。”吳忠嶺笑著說。“別人盼天晴,我們盼著下雨。那時候,我們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了。”
采訪臨近結束時,王金有對記者說:“春防結束后,我就退休了,可能再也回不到這里了,你能不能用你的相機給我倆在這里照個相,我留個紀念!”面對簡單的要求,記者給他倆拍了多張照片,并約定等他下山后到我這里來取。
像王金有、吳忠嶺一樣的防火瞭望員,他們放下油鋸、斧頭,拿起對講機和望遠鏡,每天站在群山環抱的瞭望塔頂,時刻守護著這片森林的安全。( 趙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