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
朱高華
2018-05-23
2392 ■ 本網融媒體報道組記者 米何妙子 朱高華 陳曉琳“252、252,聽到回復。”
“252一切正常,一切正常。”
5月上旬,林區的風力有時達到5級以上,伴著陣陣松濤和呼嘯的山風,饅頭山與森林防火指揮部68公里之間的對話通過對講機進行著……
饅頭山的匯報人是庫都爾林業局瞭望塔塔長李喜平,“252”是他工作崗位的代號,每隔一個小時的匯報對于林區來說是一次次“捷報”,對于李喜平來說更是吃下一顆顆“定心丸”。
在庫都爾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分布著12座防火瞭望塔,海拔1223米的饅頭山是庫都爾林區的最高峰,防火瞭望塔就建在峰頂,自1988年被分配到饅頭山,李喜平在這里一堅守就是31年。
這是孤獨的31年——每年有一半時間獨守在山巔。
這是艱苦的31年——忍饑挨凍,吃冰飲雪,與獸為伴。
這是奉獻的31年——不分晝夜,刻苦鉆研,舍家保林。
人生能有幾個31年?正是這份執著的堅守,讓李喜平多次被林業局評為森林防火先進工作者,2015年被評為林區第三屆“敬業奉獻”道德模范,2017年入選“內蒙古好人榜”。
今年54歲的李喜平,皮膚黝黑,兩鬢斑白,身材消瘦,背有點駝,看著比實際年齡老了許多。剛參加工作他就被分配到了饅頭山瞭望塔。汽車只能開到山腳下,剩下4公里的山道,瞭望員需要背著給養爬上去。
“防火期剛開始時,冰雪還未融化,需要手腳并用,摸著爬著才能登上山頂。剛來的時候,塔房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住的是鐵皮房,四處透風,寒冷徹骨。當初也沒想到這一干就是31年。”李喜平微笑著說。
每年春秋兩季的防火工作是林區守護綠色屏障的頭等大事,李喜平和其他三位同事駐守在荒無人煙的饅頭山上,擔負著瞭望塔周邊1000公頃林地的防火瞭望監測任務,及時發現可能出現的火點或煙點。
山上的塔員每隔一周換上來一個人,每人每次都得背著二三十公斤的糧食和蔬菜上山。初春時節,趕上下大雪,山上的雪有半尺多深,路不通,換班的塔員就無法上山,給養也就帶不上去,土豆、白菜、洋蔥等容易儲存的菜就成為每次上山的必備菜品。除了飲食簡單、單一,吃水難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山上的瞭望員。
初見李喜平時,他正準備背水上山,雙肩挎著用棉布縫制的袋子,袋子里面裝著20斤的塑料水桶。他弓著身,用腳尖壓著地面艱難的向上走,不一會兒,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臉頰不住地往下流。山林靜悄悄,除了風吹樹枝發出“沙沙”的聲音和上山人的喘息聲,林間再無任何聲音。當記者詢問他身體是否吃的消時,他笑著說:“這么多年都習慣了,年輕的時候,背著50斤的桶上山都不覺得累,現在歲數大了,背著20斤的桶也要歇上幾回。”
看似并不長的5公里,李喜平卻要走上2個多小時,而這20斤的水只夠塔員一天飲用,大部分的生活用水都需要用融化的雪水補給。
5月,盛開的興安杜鵑裝點著瞭望塔周邊的風景,李喜平用手機記錄著它們每天的變化。“你看,杜鵑花開得多漂亮,咱們林區生態環境真是越來越好了。剛工作那會兒,山下的人工林剛栽種不久,都是小樹,也很稀疏,根本看不到杜鵑花,現在放眼望去,已經長成了一片茂密的林子了,花也多了。”
生活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李喜平用雙眼見證著林區數十載的變化,也用雙腳踐行著守護綠色家園的錚錚誓言。
瞭望塔下的一間彩鋼瓦小房就是李喜平在大山里的“家”。“家”里只有一間廚房和一間包含睡覺、吃飯、工作等多用途的“多功能室”。房后背陰處有一個大坑,里面還有一些還未消融的冰雪,雪里夾雜著雜草和泥土。
李喜平笑著說:“這些雪可是我們的寶貝呀,是我們日常生活好幾天的用水量呢!”樂觀的生活態度,讓人不禁覺得一個平凡人的偉大和淳樸。
一座瞭望塔,一部對講機,一臺望遠鏡,就是李喜平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多年來,他歷經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火情,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目測火情的方位和距離上下不差200米,更讓他驕傲和自豪的是,駐塔守望29年從未漏報過一次火情。這份成績的取得源于他心中堅定的一個信念:必須把這片林子守護好!
每天清晨,李喜平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瞭望。他熟練地爬上24米高的瞭望塔,站在塔頂俯瞰周邊廣袤的森林,透過望遠鏡,沿山脈的走勢,從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視角,仔細地巡視林內。塔身用鐵皮包制,在風中搖晃發出滋滋的響聲,站在通往塔頂的鐵梯上,山間的大風吹得人站立困難,雙手緊緊抓住欄桿,心有余悸的向下看,幾近眩暈。多年從事瞭望工作的他,練就了一身的“好身手”,盡管年齡遞增,但是手腳依舊敏捷。他時常打趣地說:“現在爬塔的速度都算慢的,我年輕的時候,爬塔一個來回才用2分鐘。”
林區的春天是一個干燥、多風、多雷的季節,高塔上因海拔高時常大風肆虐,如果再遇雷電,蹬塔極其危險。遇到這樣的天氣,李喜平從來都是早晨上塔,晚上下塔,一站就是一小天。讓他記憶猶新的是2009年5月14日的那天中午,風干物燥,有干雷頻發。在塔上巡視時,他突然發現畢力格方向有煙柱,這一信號讓他迅速作出判斷:“起火了!”他立刻確定起火位置,及時向林業局防火指揮部報告了這一重大情況。他繼續巡視,又發現附近有冒煙處,隨即報告了新情況。林業局防火指揮部迅速組織各快速撲火隊趕往火場進行撲救,在第一時間內將雷擊火全部撲滅,避免了重大森林火災的發生和巨大的經濟損失。
光自己本領過硬不行,每個瞭望員都要本領過硬才行。與他一起共事13年的同事宋占林說:“李喜平從來不吝嗇自己的經驗,每當有新的塔員上山,他都要手把手的教他們看地圖,看實地,如何判斷起火點。”讓每一位瞭望員熟悉瞭望工作是他的職責和使命,也讓他在山下休息的時候能更加安心一些。
工作環境的艱苦他們不怕,難耐的是生活的寂寞與孤獨。白天在塔頂守望著空曠的山野,晚上在漆黑的小屋里望著窗外的星空,耳畔只有陣陣的松濤聲。想家的時候,只能看看手機中家人的照片。李喜平坦言,面對孩子、妻子,他照顧的很少,內心充滿了愧疚,但面對職責、使命,他問心無愧。他的不平凡源于平凡,源于他對平凡工作的堅守……
李喜平從小在林區長大,父親是一位老務林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精神在一代代務林人的傳承中閃耀著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