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阿爾山林務分局小廣場上,機關干部和職工群眾早早匯聚在一起,熱切地期盼著國旗升起的莊嚴時刻。上午8時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在高高興安嶺上的阿爾山冉冉升起。
這是阿爾山林業人親手制作的第一面國旗,也是阿爾山林區第一次升國旗。作為國旗的制作者,每每回想起第一次升國旗的喜悅情景和制作第一面國旗———五星紅旗的經過,巴圖巴雅爾總是心潮起伏,思緒萬千。
1946年4月,東蒙林業公司成立,這是阿爾山林業局的前身。繼而大興安嶺林區首批開發建設者們開赴這里,開始了艱辛的創業。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東蒙林業公司改稱內蒙古林礦總局,下設興安林礦局。1948年,撤銷林礦總局,成立自治區林務局,下設白狼林務分局。1949年,白狼林務分局改為阿爾山林務分局,局址由白狼遷阿爾山。1952年,改為內蒙古林業部阿爾山森工局,隸屬內蒙古森工管理局。
1949年9月,阿爾山林區尚無行政建制,人口不足千人。阿爾山林務分局是當時阿爾山地區唯一的一個大單位。那時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沒有電、沒有廣播、沒有電話,每周只有白城直達阿爾山的火車,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
9月末的一天,阿爾山林務分局供給科和人事科的兩位負責同志匆忙地來到巴圖巴雅爾所在的供給科小被服廠,拿出一張新報紙展現在工人面前,上面登載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新中國國旗圖案。還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消息:黨中央決定于10月1日在北京舉行莊嚴隆重的開國大典。為此,局領導要求被服廠立即動手,按照報紙上的國旗圖案在10月1日之前趕制出一面標準的大號國旗。
在工人們心中,這是個莊嚴而光榮的政治任務,必須完成。但簡陋的生產條件,讓工人們犯了難。當時,被服廠僅由五六個裁縫匠組成,使用老式手工操作的縫紉機,相當于為林業工人制作冬夏服裝及勞保用品的一個小作坊,工友們的文化程度都很低,不懂得圖案的設計標準與含義。在這種情況下,局里來的兩個負責同志和工友們共同商量,這一任務具體落實到巴圖巴雅爾、李國良、孟慶祥幾個人身上。
接到任務后,巴圖巴雅爾和工友反復學習報紙,研究國旗圖案的象征意義,終于搞明白了國旗圖案及國旗的制作方法。緊接著幾個人分工合作,緊密配合,按著圖案規定的尺寸標準,用紅布作旗面,用黃布作大小五角星,并在紅旗上準確定位,又用白布作了旗桿套。經過一天多的緊張研究和操作,終于在10月1日之前,制作成了一面標準的國旗———五星紅旗。看著阿爾山人親手制作的第一面國旗,工友們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
國旗有了,局領導立即派人上山砍來了20多米高的一棵松木桿做旗桿,做好了升國旗的一切準備工作。
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徐徐上升到旗桿頂端、高高飄揚的那一刻,仰望的人們興高采烈,歡呼聲響徹整個廣場,喜悅彌漫整個天空。 ■劉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