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林區第一代開發建設者趙景信
自1952年開始,隨著黨和國家發出建設邊疆、支援國家建設的號令,千千萬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復轉軍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懷揣著建設邊疆、支援國家建設的堅定信念勇赴林海雪原,爬冰臥雪,邊生產、邊生活,支援新中國建設。趙景信是其中一員。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之際,記者走進97歲的抗戰老兵趙景信家中,跟隨老人的講述,與老人一同重溫刻骨銘心的瞬間。
“16歲在成武縣跟著縣大隊打鬼子,直到18歲轉入正式部隊。”趙景信老人精神矍鑠,一枚枚熠熠閃光的勛章擺放在桌前,渡江戰役、淮海戰役、抗美援朝……每一枚勛章仿佛都在訴說著這位老兵的光輝戎馬歲月。
1924年出生于山東省成武縣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的趙景信,最初只想著跟隨父輩們辛勤耕作,養家糊口。但目睹日軍燒殺搶掠的殘暴罪行,年少的他毅然追隨八路軍,參加了抗日戰爭,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歷任副班長、班長、副排長、排長。1942年,趙景信在部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剛參加八路軍時,隊伍人少、裝備落后,每個戰士只有幾發子彈,我們便和敵人打游擊。”趙景信老人的頭上、手上、腿上都留下了很深的傷疤,而他已經記不得受傷時的具體細節,由于多年作戰,久經炮火洗禮,導致聽力下降,如今的趙景信老人需要依靠助聽器來輔助交流。
“在云南剿匪時,那都是原來國民黨的部隊,裝備好,迫擊炮、重機槍、沖鋒槍啥都有。”趙景信老人回憶道:“人生地不熟,當地人不會普通話等問題對作戰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我們積極發動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老百姓明白咱的意思了,支持咱,幫助咱,啥反動派都能一個個給它剿滅了。”
新中國成立后,修建工廠、治理江河、興修水利、架橋筑路等新的戰場上,到處活躍著人民子弟兵的身影。聽黨話、跟黨走,趙景信從不掉隊。
“全國解放了,我所在的部隊參與了修建成渝鐵路。”1950年,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成渝鐵路開始修建,先后共有3萬多解放軍和10萬民工參加,趙景信和他的戰友們放下鋼槍,挑起土籃子,與民工大軍們齊心協力,發揚苦干精神,以每日5030米的進度,于1952年6月13日竣工,比計劃工期提前3個月,西南人民近半個世紀的夢想成為現實。
“到了林區才知道,這個地方是真冷、真艱苦啊!”1959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趙景信懷著建設林區的豪情壯志來到根河林業局工程處參加工作,后調轉到滿歸林業局辦公室,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于1983年1月退休轉離休。
趙景信老人的女兒趙華回憶說,父親工作忙,顧不上家,他們兄妹5個都是大的領著小的,小的跟著大的,吃的是窩窩頭、土豆子、凍白菜……
“父親從沒有抱怨過,不爭不搶,只要是組織安排的工作就堅決去做并把它做好。”趙華說:“記得有一年單位準備為工作表現突出的職工漲一級工資,但是只有一個名額,一名同事哭著找到父親,希望能夠將名額讓給她,父親毫不猶豫地主動放棄了這次機會,其實作為一個有5個孩子需要撫養的單職工家庭,我們家本就比這名雙職工家庭的同事更加困難。”
現在,趙景信老人搬到了牙克石,住進了樓房,生活越來越好了,但他從來不曾忘記那艱苦歲月。
“父親總會定期把我們組織到一起開班會,煮上一鍋凍白菜,鍋里只放上一點鹽,一塊吃‘憶苦思甜飯’。”趙華說,父親常常告誡孩子:“雖然現在生活好了,但是你們不能忘記我們當時都吃的啥,更不能忘記老一輩走過的路。”見習記者 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