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寒暑結碩果
———訪《大興安嶺植物志》副主編宋百忠
■本報記者 包文君 劉洪林
40年的積累,4卷冊、320萬字的《大興安嶺植物志》問世,收錄大興安嶺植物1881種……這是一部關于大興安嶺植物區系、植物地理、植物生態和植物資源的綜合性科學專著,是迄今為止有關大興安嶺維管束植物最為完整的基礎資料,填補了我國山脈卷植物志的空白。
《<大興安嶺植物志>在呼和浩特首發》《首部系統研究大興安嶺植物專著出版發行》《內蒙古森工集團在呼和浩特舉辦<大興安嶺植物志>首發式》《想知道大興安嶺都有哪些植物?看這一本書就夠了》《<大興安嶺植物志>首發填補中國山脈卷植物志空白》《植物的“身份證”和“信息庫”,內蒙古這本書的出版填補了空白》《320余萬字的植物志鴻篇巨著<大興安嶺植物志>今日首發》……7月20日,《大興安嶺植物志》首發式后,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華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新聞社、中國綠色時報、內蒙古日報、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新浪、網易、梨視頻等各級媒體分別以文字、視頻、圖片、短視頻等多種方式對首發式進行了報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事非經過不知難,四十寒暑結碩果。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大興安嶺“高嶺蒼茫低嶺翠,幼林明媚母林幽”的壯美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幾代務林人的夙愿得以實現。
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就已經開展了大興安嶺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研究。曾任規劃院副院長的《大興安嶺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副主編宋百忠告訴記者,規劃院先后投入專業技術人員60余人,通過專業調查和專項調查,40年來積累了約1300余種1.2萬多份植物標本,其中數字化標本8000份,拍攝植物群落和植物個體生態照片3萬余張,并對標本資料進行了系統整理和分析。
近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獨立承擔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野生經濟植物資源調查、林木種質資源調查、濕地資源調查、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等7個旗市)、全國第二次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等專項調查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培養了多名野生植物資源調查研究專業技術人員。編輯出版了《內蒙古大興安嶺中藥資源圖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木種質資源圖鑒》《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野生經濟植物》《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自然資源名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森林》《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資源》《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土壤》《內蒙古大興安嶺濕地》等專著,對《大興安嶺植物志》的編纂提供了堅實基礎。
2020年森工集團成立 《大興安嶺植物志》編輯委員會。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設立編輯部,成立了編輯部辦公室及編輯工作組,開展編纂工作。
大興安嶺北起黑龍江河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橫跨針葉林帶、中溫闊葉林帶和草原帶,地域廣闊、地形復雜、植物種類多,調查難度巨大。調查人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勁、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拼勁,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兩年多時間補充調查,完善了大興安嶺植物標本。
宋百忠說:“我們要在不同時間段,針對不同植物調查,需要派出不同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野外調查、標本制作、資料收集。有很多稀有植物生長在高山陡角、密林深處、激流險灘對岸,這次調查到的大興安嶺特有稀有植物就有13種。編纂過程中調查隊員們不僅付出了汗水,也冒著生命危險。”
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還派出專業技術人員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應用研究所、內蒙古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赤峰市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進行咨詢考證。保障了《大興安嶺植物志》 編纂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多年來,人們對大興安嶺植物物種研究都是區域性的,對其北部山地植物研究比較多,而對整個大興安嶺山脈植物研究沒有一個完整、系統的科學專著,《大興安嶺植物志》填補了這一空白,對深入研究大興安嶺和蒙古高原的植物區系、植物分類、植物地理和植物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為科研、教學、生產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寶貴資料。
宋百忠告訴記者,《大興安嶺植物志》的出版,不僅能夠滿足科學研究、科學管理與大眾普及的需求,而且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大興安嶺生態保護和建設中來,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