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植物志》是這個地區植物學研究水平最高的一部著作”
———訪內蒙古大學教授趙利清
■本報記者 包文君
7月20日,《大興安嶺植物志》 新書首發式在呼和浩特市舉行。在編纂過程中,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沈陽生態應用研究所、東北林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內蒙古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幫助開展了大量咨詢和考證工作。中科院洪德元院士為本書做序,并對書稿提出了專業意見。馬金雙、劉全儒、曹偉、于景華、趙利清、曹瑞、朱宗元、馬平等專家,從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對本書的編研給予了悉心指導。
《大興安嶺植物志》專家組成員、內蒙古大學教授趙利清,同時也是《內蒙古植物志》(第三版)的主編之一。19日還帶領學生進行大青山野外科考的他,首發式當天,早早地來到了現場。
“植物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為生態系統中的第一生產者,把二氧化碳等無機物固定成有機物,這是大家都了解的常識。”趙利清告訴記者,植物與人類命運是息息相關的,一個物種甚至可以決定或者改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袁隆平院士從事的雜交水稻研究; 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屠呦呦通過研究青蒿素治療瘧疾,在國際上都做出了突出貢獻。
趙利清有著多年的蒙古高原植物研究經驗,他告訴記者,大興安嶺植物資源是比較獨特的,尤其是大興安嶺北部的植物資源,我們國家面積最大、保存相對完好的地帶性的寒溫帶針葉林,是獨一無二的。在大興安嶺,興安落葉松形成的興安落葉松林;毛花風鈴草、毛茛野烏頭等植物是國內其他地方沒有的。而白狼烏頭、五岔溝烏頭等特有物種,世界上只有大興安嶺有分布。他說:“大興安嶺是由東西伯利亞向南延伸的一塊地帶,大部分面積在我們國家,一小部分在蒙古國。又通過黑龍江、額爾古納河與俄羅斯相連。不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植物資源來講,大興安嶺都是北方地區很重要的山脈。”
“大興安嶺曾經是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而現在,它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重要的生態屏障區。”趙利清告訴記者,大興安嶺有我國重要的濕地,也是重要的水源地、河流的發源地,對東北平原的保護是很重要的。《大興安嶺植物志》的出版,對科學保護大興安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自然的好奇心越來越濃了。趙利清說:“現在,除了一些專業院所研究以外,民間的一些團體和個人,也在對植物進行研究。他們的研究更注重了解區域性的植物多樣性;生境、生活習性和植物的價值。”這些研究,對于本地區利用鄉土物種修復當地受損生態系統,有著重要作用。
趙利清已經確定今年八月底和明年早春再次考察大興安嶺的計劃。對于《大興安嶺植物志》這本書,趙利清這樣評價:《大興安嶺植物志》 是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在梳理積累40余年歷史資料,并進行標本采集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部著作。是在現有情況下,代表這個地區植物學研究水平最高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