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陳曉琳 劉磊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他義無反顧地奔赴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35年,是林區開發建設的開拓者、建設者、奉獻者。
他帶著綠色的希望走出林區,一直為林業發展孜孜以求、獻智獻力,猶如一棵傲然挺立的青松,靜靜地把綠色撒向祖國的大地……
他就是原林業部副部長蔡延松。
歲寒知松柏,耄耋見初心。如今,已經90歲高齡的蔡延松,依然心懷林業發展,情系林區未來。采訪組來到他的家中,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摞珍藏已久的資料,分別是林區開發建設40周年、50周年、60周年時出版印刷的書籍和報紙。
我們坐在客廳里,尋根溯源、憶苦思甜,歷史與往事如滔滔江水般涌來。
蔡延松說,20世紀50年代初期,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經濟落后,百廢待興,由于缺乏鋼鐵和水泥,大量的基礎建設需要木材等原料。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對林業工作十分重視,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就組建了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1951年組建了林業部,1952年決定有計劃地開發內蒙古大興安嶺,修建牙林線鐵路和森林鐵路。
1954年,從唐山鐵道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畢業的蔡延松在工作分配志愿書里鄭重地寫下:“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他懷揣許黨報國的理想,一路輾轉來到了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從此與林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憶起剛到林區時的場景,蔡延松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們這批大學生受到了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首任局長杰爾格勒的接見,說我們是新中國第一批來林區的大學生,很寶貴,希望我們留在機關工作。可我們是來修路的,不愿意留在機關,于是我們就去了阿爾山,參與內蒙古第一條森林鐵路———伊爾施至大黑溝鐵路的修建工作。”
在滴水成冰、哈氣成霜的高寒禁區,蔡延松和隊友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我們當時住的是帳篷,就一層篷布,中間放兩個大汽油桶,做成火爐取暖,腦袋靠爐子烤得受不了,腦袋靠篷布就得戴個皮帽子。沒有條件洗澡,身上都長虱子了。當時根本沒有細糧,就是苞米面、大碴子、窩窩頭,吃水要用麻袋化冰。當時條件非常艱苦,你們可能都無法想象。六月雪,七月霜,我都經歷過……”蔡延松神采奕奕地講述著,一個個戰天斗地的場景在記者眼前變得鮮活起來。
第一條森林鐵路的修建可謂是困難重重,全長80多公里,中間穿越了原始林區、火山熔巖區、永凍土區、塔頭沼澤區,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蔡延松絲毫沒有氣餒,更沒有退縮,他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隊友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再出發。1955年鐵路貫通后,蔡延松又轉戰到根河、牙克石繼續修路造橋,在山嶺溝壑里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青春足跡。
蔡延松歷任內蒙古牙克石林業建筑工程局技術員、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科長、副局長;1981年任林管局副局長;1983年任林管局局長、黨委副書記。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布赫為他寫的詩,便是對他35年綠色生涯最好的總結:“身在高嶺卅五冬,夙興夜寐氣崢嶸。今日青山添碧翠,他年誰人不念卿。”
1989年,蔡延松任林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后任國家林業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綠化基金會常務副主席、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會長等職務,將智慧和汗水揮灑在了祖國的綠水青山里,直到72歲才真正退休。
蔡延松離開林區一晃已經30多年了,談笑風生間仍流露著對林區的熱愛和思念,關注著林區的發展和職工的生活。前不久,他還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中國森工的歷史巨變》,希望讓更多人正確認識和了解林區的發展歷程和巨大貢獻。
“我覺得林區開發建設70周年最重要的是宣傳創業的艱難,成績的取得確實來之不易,我們要感到驕傲和光榮。”蔡延松說,必須要用客觀的、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看待林區開發建設70年的貢獻和成就。正如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棚戶區職工群眾時指出:“歷史有它的階段性,當時砍木頭是為國家做貢獻,現在種樹看林子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談到林區未來的發展方向,蔡延松言辭懇切:“雖然林區已經停伐了,但是不能捧著‘金飯碗’沒飯吃,還要琢磨怎么把森林資源保護好、培育好,更加充分、有效、科學、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提高森林的經營質量。積極發展林產工業、旅游業、種植業、養殖業等,千方百計讓老百姓富起來。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有科技有產業有事業,才能把人才留住,讓林區職工看到希望。”
在蔡延松看來,林區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最重要的是要學習好、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他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質上就是講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實踐中對二者關系的認識經過了‘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既要金山銀山也要保住綠水青山、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三個階段。現在,我們已經進入第三階段,要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
蔡延松認為,“天保工程”是我國林業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保護建設為主轉變的重要標志,在新時期也成為我國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目前我國實施成效最為顯著、綜合效益最大的生態工程。因此,林區要將天然林保護與生態建設、富民興林、產業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結合起來,發揮森林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保證森林經營的科學合理和可持續,努力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