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米何妙子
生態對于林區意味著什么?是職責、是擔當,是資源、是財富,更是福澤后代永不枯竭的“綠色銀行”。
放眼今天的林區,林海茫茫,松濤滾滾。愛綠、植綠、護綠,留住了綠色的基脈,務林人在祖國北疆筑起了生態文明建設的脊梁;放眼
今天的林區,莽莽蒼蒼,山巒疊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旋律高昂,一望無際的森林宛如一座巨大的綠色寶庫,煥發著勃勃生機……
念好“綠”字經,助林增長,青山常在,后繼有“林”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全國面積最大、集中連片、保存最好的重點國有林區,它維系著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東北糧食主產區生態安全,是名副其實的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2018年,全國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顯示,與開發初期相比,林區森林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較開發初期分別提高200萬公頃、3.73億立方米、18.29%。森林覆蓋率提高9.25個百分點。
僅1998年至2018年20年間,林區林地面積增加138.74萬公頃,相當于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的面積。
數字的背后,折射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的成果。
為了讓荒坡披“綠裝”,一代又一代務林人把植樹造林作為己任,為林區播下綠色的希望,發揚著生生不息、矢志不渝的精神。李庶坤就是其中之一,他用一顆愛綠之心譜就了綠海華章,用有力的行動引領著一代林業人逐綠的方向……
大楊樹林業有限公司“李庶坤紀念林”生態文明教育基地,一排排樹木郁郁蔥蔥,仿佛訴說著李庶坤老人濃濃的愛林情結。1991年,大楊樹林業有限公司開展百萬畝人工林建設,李庶坤放棄退休后的安逸生活,主動請纓要求參加義務造林。李庶坤老人為自己定下了每年1000株的植樹任務,并確保90%以上的成活率。1998年,國家實施“天保工程”的喜訊讓李庶坤老人更加激動,他又把每年的造林任務增加到了1500株。為了不耽誤植樹造林的最佳時期,李庶坤老人帶病植樹,至今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那是2001年3月中旬,北國大地積雪消融、乍暖還寒,正在荒山上植樹的李庶坤由于勞累過度,膽結石舊病復發,劇烈的疼痛幾乎使他昏厥,幸虧有人及時發現將他護送回家。家里人知道后勸他到醫院接受治療,可他擔心住院會錯過春造最佳的頂漿期,只是口服了一些消炎藥,就到造林地清理地被物,為春造做好前期準備工作。4月17日,李庶坤的病情突然加重,在公司領導和子女親屬的再三勸說下,他才到哈醫大接受手術治療。為李庶坤老人手術的醫生告訴家人,他再晚來3天就會危及生命。可即便這樣,李庶坤依然不顧家人和醫生的勸阻,僅住院17天,術后傷口尚未愈合就出院了。回家后的第二天,他就到苗圃取苗上山植樹了。老伴兒惦記他,子女們更是不放心他,都來到造林地幫他一起完成了當年1500株的造林任務。
綠色,是生命的顏色,更是林區的底色。一代代林區人在植綠增綠的道路上奮勇爭先,毫不猶豫地把生態環境保護挺在前頭,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最美的綠色希望。開發建設近70年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萬畝,并創造了庫都爾、阿爾山兩處“百萬畝人工林”的營林奇跡;實施“天保工程”20年來,森林面積凈增100萬公頃、森林蓄積凈增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9.25個百分點。
讓務林人引以為榮的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以不到內蒙古自治區1/3的森林面積貢獻近2/3的森林蓄積量。特別是2021年完成森林撫育290.2萬畝、人工造林1.96萬畝、補植補造33.06萬畝、植被恢復3.52萬畝,各類造林綜合株數成活率91.6%。
近幾年,即使是在寒冷干燥、滿目灰白的冬季,在阿龍山森工公司生態功能區依然可看到片片深綠。這綠來自西伯利亞紅松,這種樹不僅給大興安嶺增添了綠色,豐富了植物基因庫,其果實也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在營造林工作中,森工集團持續擴大西伯利亞紅松、云杉等鄉土珍貴樹種繁育面積,不斷豐富植物多樣性,讓森林更健康,讓綠色更有價值。
筑牢“防火墻”,強基固本,強化責任,防患未“燃”
俗話說:“植樹種草不防火,年復一年白忙活。”對于擁有10.67萬平方公里生態功能區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來說,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之林區森林面積、蓄積不斷增加,林區不僅要預防人為火,還要監測雷擊火,更要堵截入境火,森林火險范圍之廣、重點防火期限之長、森林火災隱患之高、森林防火責任之重,不言而喻。
為此,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將森林防火作為保生態的主引擎,結合林區實際,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四問”要求,強弱項、補短板、控風險、提能力,聚焦“嚴、細、實、快、早”,看住人、管住火、防住雷,實現了“不發生人為較大森林火災、不發生影響較大自然火災、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的工作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森林資源和經濟損失。
“進入林區,防火第一。”多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不斷加強預防、撲救、保障體系建設,創新工作措施,逐步打造“天、空、地”一體化防滅火體系,實現了“應急準備全面化、火源管理規范化、督導檢查標準化、工作重心精準化”。
超常規舉措涵蓋森林防滅火全過程。內蒙古森工集團不斷修訂和完善森林火災應急預案、森林防火工作約談制度、責任追究辦法、火源管理辦法、宣傳工作方案、聯動聯防辦法等規章制度,集團黨政主要領導帶頭督導檢查,采取明察暗訪方式,有針對性地深人各單位林場檢查站、瞭望塔、野外作業點等森林防火最前沿,現場督導檢查森林防火工作。全方位、無死角地督導檢查,掀起了林區上下同心同力抓防火的熱潮,嚴峻形勢下,林區一次又一次平安度過了森林防火期。
2021年,全林區682處管護站、臨時檢查站和6656名巡護檢查人員全部上崗執勤。并大力推廣應用“防火碼”APP,新碼更換率達到100%,啟用卡口984處,掃碼總量達到5.4萬次,實現管理全鏈條、火因可追溯,做到看住人、封住山、管住火。
綜合考量反應速度、作戰半徑和力量互補,內蒙古森工集團將林區23個單位劃分為6個戰區,在5個中心局和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設立森工集團前指基地,部署大型機械76臺、各類車輛640臺、精干兵力1700人,戰區內人員隊伍、車輛裝備、物資保障聯防聯動;優化兵力部署,北兵南調,向林、農、牧交錯,社情復雜的東南部地區異地靠前駐防955人,同當地防滅火隊伍共同保護綠色林海。
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為進一步加強森林防滅火專業隊伍建設,注重地空協同,重點加強空中偵查、立體撲救、兵力投放、垂直補給等地空協同戰術的培訓演練,擴大隊伍規模,在原有特勤突擊隊30人的基礎上,又在各森工(林業)公司挑選精兵,成立近300人的特勤突擊隊,分批在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開展培訓和實戰演練,充分發揮特勤突擊隊“以一當十”的作用,確保在森林火災中實現精兵精準快速撲救。
務林人用“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決心,團結一心,其利斷金,為筑牢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做出積極貢獻。
人們不會忘記,2019年6月19日,根河林業局副局長于海俊同志在撲救森林雷電火災過程中,不幸因公殉職。他32年如一日,舍小家、顧大家,全身心投入林業事業,視森林資源如生命般寶貴,直至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人們不會忘記,每年森林防火期,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飛行觀察員和特勤突擊隊員沖鋒在前,隨飛機巡護在綠色林海之上,他們情系這片綠色林海,獻身祖國的航空護林事業。在撲救森林火災中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知難而上、甘于奉獻”的火場精神,迎朝陽,披晚霞,起早貪黑;克險阻,戰火魔,披荊斬棘,第一時間掌握火場態勢,為林區森林防火指揮部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人們不會忘記,綽爾森工公司瞭望員鄭洪山,35年與山為伴、以塔為家,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海拔1600多米的大黑山上,從青春年少到霜染青絲,初衷不改,默默堅守崗位無怨無悔。妻子有病他在塔上下不來,年邁的父母有個頭疼腦熱的毛病也指望不上他,就連大兒子結婚、小兒子光榮當兵入伍這樣的人生大事,他也錯過了。渴了、餓了,一個人啃著涼饅頭也不下瞭望塔。鄭洪山卻說:“只要我身后的這片森林安然無恙,不發生火災,我這點付出算得了啥呀!”
他們只是林區干部職工中的代表,代代務林人兢兢業業地守護著萬頃林海,在綠海青松間相伴相守,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詮釋著守林護綠的責任與擔當。
守好“綠色路”,堅守底線,協作配合,厚植綠色底色
2021年,內蒙古森工集團高位推動、主動作為,全力推進森林火災風險普查工作,扎實推進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建設,積極構建森林病蟲害防控網絡……內蒙古森工集團多措并舉,林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加鮮亮。
在優質高效育好林、強化防控守好林的同時,內蒙古森工集團聚焦主責主業,堅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毀林開墾整治、“綠盾”等專項行動,全面遏制非法侵占林地行為。
近年來,林區積極推行管護、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護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目前,林區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部)級自然保護區4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處,旗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公園12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5處;國家森林公園9處,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183萬余公頃。此外,林區還建立了濕地保護小區26處,受保護濕地面積63萬余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2.74%。
林區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建立林區三級林長制責任體系,制定了四項配套制度;嚴格落實“三線一單”,編制新一輪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輯出版了《大興安嶺植物志》;繼續實施國家生態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建設,僅2021年,完成了森林撫育290萬畝,人工造林1.96萬畝,補植補造33.05萬畝。開展林草生態綜合監測評價、森林火災風險普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一代代務林人始終賡續紅色血脈,以實際行動展現擔當作為,為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