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趙興祖
空氣中彌漫著蘑菇的香氣,架子上鋪滿了晾曬的滑子菇,大棚里盤盤菌袋的四周生長著一簇簇、一叢叢黃嫩嫩的滑子菇,職工們手拎塑料桶,正忙著采摘,一會兒的工夫,一大桶就滿了。
8月13日下午,“走上高高興安嶺筑夢偉大新時代”大型主題采訪活動媒體采訪團第一站走進阿里河森工公司齊奇嶺林場食用菌種植基地。
“齊奇嶺林場386戶、584人都在從事食用菌產業,職工們收益很可觀,如今,大家正在嘗試發展種植金蓮花、木耳等項目,干勁十足。”齊奇嶺林場主任馬志向采訪團詳細介紹林場林下經濟發展情況。
現在林場都有哪些產業?發展前景怎樣?今后有怎么樣的規劃?記者們仔細詢問,馬志一一作答。采訪團把鏡頭對準基層一線職工,用筆記錄林業人產業發展的艱辛歷程和成果收獲。
《大公報》記者劉佳一邊傾聽,一邊記錄著,生怕漏下任何一個細節。“沒來林區前,認為林區的產業發展只靠森林旅游,走進林區,通過采訪讓我對林區的林下經濟發展感到震撼,有特色、有實效、能致富。”劉佳感嘆道。
隨后,采訪團來到森林經營處,前往全國唯一西伯利亞紅松良種基地,探尋阿里河森工公司生態建設的奧秘;深入伊勒呼里山夫妻瞭望站,傾聽瞭望員晉顏龍和妻子周桂波守護綠色的故事;采訪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保護建設,了解旅游發展情況;重走木材采伐路線,聆聽護林員講述從“伐木人”到“護林人”的轉變;采訪蒸汽小火車司機,了解森鐵歷史;走上高高的興安嶺,實地考察阿里河源頭……采訪期間,采訪團的記者們“長槍短炮”,運用多種形式、多種載體、多維視角進行全媒體報道。
“來到林區就像回家一樣,伊勒呼里山夫妻瞭望站的事跡我之前報道過,這次再看到他們夫妻感到非常親切。他們告訴我,瞭望站生活有了很大改善,過去水、設備都需要自己背上山,現在車就能把這些物資運上來了。”中新社記者張瑋曾多次到林區采訪,她喜歡這里的山山水水。
張瑋表示,林區的務林人平凡而偉大,林區開發建設70年,實現了從“顏值”到“價值”的轉變,自己要把這里的故事,講給全國的受眾,甚至講到全世界。
在阿里河森工公司采訪雖僅有一天半的時間,但大家被接觸的人、事、物不斷地沖擊,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變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大家不顧山高路遠、舟車勞頓,起早貪黑,用心、用情“走轉改”,白天采訪,夜間寫稿,用手中的照相機、攝像機和筆,記錄下林區的發展變化。
“我們最關注的是林區的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通過在阿里河森工公司采訪,了解到了林下經濟給職工帶來的收益和幸福感,我們將以全國觀眾的第一視角探秘大興安嶺。”新浪網副總編輯周婷婷告訴記者,對于她而言,此次林區采訪之行,不僅聽到了生動的林區故事,還領略了林區的大美風光。
內蒙古日報全媒體傳播中心記者許瑩告訴記者,林業職工都是很可愛的人,忍受著艱苦和寂寞,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我要用自己的視角,講述林區好故事,也相信在未來,林區職工憑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一定會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