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本報記者 郭衛巖 趙佳佳
藍天浩渺之下雄渾縱臥,綠色氤氳之中林泰民安。
美麗富饒、瑰麗雄奇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是我國保存最好、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被譽為“北疆的綠色長城”。她與廣闊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相依,與肥沃的松嫩平原相接,與俄羅斯、蒙古國毗鄰,綿延千里,山巒疊翠,林莽蒼蒼,猶如鑲嵌在祖國北疆的綠色明珠。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開發建設70年的進程中,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如今,林區生態地位更突出、生態作用更凸顯、發展潛力更強勁、發展空間更廣闊。
從棟梁到脊梁 良好生態源于七十年如一日綠色堅守
2015年4月1日,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部署,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斧掛鋸,從此結束了林區長達63年的采伐歷史,開啟生態建設新征程。
然而,在林區開發建設70年歲月的長河中,生態保護建設并非始于“停伐”。
1950年2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召開全國林業工作業務會議,作出了籌備開發大興安嶺的決定。1952年初夏,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準成立內蒙古森林工業管理局。6月20日,首任局長杰爾格勒帶領第一批開發建設者來到位于大興安嶺林區腹地的圖里河森工局展開籌建工作,由此拉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有計劃開發建設的序幕。
與此同時,大批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從祖國各地匯聚到杳無人煙的深山老林,胸懷報效祖國、支援邊疆的豪情壯志,開始了林區有計劃大規模開發建設歷程。他們爬冰臥雪、風餐露宿,把一棵棵棟梁之材運往祖國各地,有力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東林西鐵”享譽自治區。
據統計,截至停伐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累計向國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產品2億多立方米、上繳利稅200多億元,是國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
采伐,并非無節制地向森林索取。
1958年,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作出了“一手栽樹,一手砍樹,右手栽樹,左手砍樹”的指示。林區結合實際,提出“造林多于砍樹,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就是說,植樹造林面積要超過采伐面積,這一舉措一直堅持到林區全面停伐,為林區生態建設始終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1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提出建立營林村的建議引起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持。同年11月,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按照“以營林更新為基礎,綜合利用,青山常在、永續作業”的方針,在根河林業局潮查林場三車間地區創辦了全國第一個營林村———百林茂營林村。之后,國家林業部大力推廣建設營林村的經驗,并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大辦營林村的熱潮。
1998年國家啟動實施天保工程試點,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主業開始由木材生產轉向生態保護建設,林區堅決落實木材產量調減政策,木材產量由工程實施前每年425萬立方米分兩步調減到110萬立方米。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植樹造林沒有因木材采伐量減少而降低,林區同步開始有計劃、分區域植樹造林,強化種苗培育,全民植樹護綠在林區蔚然成風。
“每年造林一萬畝。”今年60歲的庫都爾森工公司育林林場的職工彭春林,依然清晰地記得20世紀80年代林場的號召。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每年4、5月,山間林下、溝塘嶺脊,到處都有林業職工群眾植樹造林的身影。彭春林說:“造林季節性很強,春季頂漿造林期也就25天左右,每年造林時,林場職工都提前在造林地搭帳篷,吃住都在山上,每天都看土壤化凍情況,先陽坡、后陰坡,先坡上、后坡下,化凍夠深了抓緊造林,生怕錯過最有利的時間。”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建設成效顯著,印證了林區統籌采伐與保護的生動實踐:據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數據顯示,多年來林區始終保持林地、森林面積、森林蓄積、森林覆蓋率持續增長的態勢。據統計,林區開發建設70年累計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余萬畝,創造了阿爾山、庫都爾兩處“百萬畝人工林”的營造林奇跡;實施天保工程20年來,森林面積凈增100萬公頃、森林蓄積凈增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25個百分點。
從木材生產為主到生態保護為主 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莫爾道嘎國家森林公園白鹿島景區
生態是林區的“根”和“魂”,維護大興安嶺生態安全是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賦予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重大政治任務。為此,內蒙古森工集團牢記“國之大者”,把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擺在壓倒性位置,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共抓生態大保護,做靚生態底色。
70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為了探索出一條在保護中建設、建設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先后進行了承包經營、抓大放小、減員增效、“二次創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國有林區改革、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等數次涉及體制機制、波瀾壯闊、影響深遠的改革,實現了以木材生產為主向林業生態保護建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
內蒙古森工集團聚焦主責主業,堅決落實守住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三線”,統籌治理管好林。編輯出版了《大興安嶺植物志》。配合屬地政府落實林長制、河湖長制,積極開展生態環境治理、毀林開墾整治、“綠盾”等專項行動。
在林區大地上,變化的是山川顏值,不變的是務林人的使命擔當。從林區開發建設初期到天保工程啟動實施,從全面停伐到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內蒙古森工集團始終將森林防火作為保生態的主引擎,緊緊圍繞“四問”要求,強弱項、補短板、控風險、提能力,聚焦“嚴、細、實、快、早”,看住人、管住火、防住雷,實現了“不發生人為較大森林火災、不發生影響較大自然火災、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的工作目標,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森林資源和經濟損失。目前,林區已有效建立了“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形成天空地一體化防滅火體系,推動“人防”向“技防”轉變,將“互聯網+督查”系統廣泛應用于森林防滅火各個環節,織緊織密森林防火防控網。
2021年,內蒙古森工集團高位推動、主動作為,全力推進森林火災風險普查工作和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建設。電信普遍服務試點項目建設完成后,大興安嶺林區公網覆蓋率將由現在的不足10%提升至60%左右,茫茫林海中將架起一條信息“天路”,筑起一道生態建設的“防火墻”,為實現林區綠色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林區開發建設70年來,提升林區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能力與做好森林防滅火工作同等重要。簽訂森工集團、各森工(林業)公司、林場三級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責任狀;明確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3.9‰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5%以上,測報準確率達到91%以上,苗木產地檢疫率達到100%的“四率”指標,有效推動重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治管理綜合平臺建設。
“十三五”期間,林區成功撲滅230起森林火災,當日滅火率96.1%。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1528萬畝,全面完成“四率”指標,夯實了筑牢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基礎。
林區的生態實踐遠不止于此。內蒙古森工集團還大力推行管護、林政、防火“三站合一”管護新模式,建立以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為主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森林、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目前,林區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部)級自然保護區4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1處、旗縣級自然保護區1處;國家濕地公園12處、自治區級濕地公園5處;國家森林公園9處,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183萬余公頃。此外,林區還建立了濕地保護小區26處,受保護濕地面積63萬余公頃,濕地保護率達52.74%。
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錨定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森林旅游小火車
2021年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滿歸森工公司北岸林場工隊長周義哲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介紹說,2018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6160億元。周義哲提到的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這里不僅有林木本身的價值,還有綠肺效應,更能帶來旅游、林下經濟等。
“綠色GDP”,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綠色發展方向,是林區實現生態優先、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林區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6160億元,其中“綠色碳庫”總價值量為1071.75億元。內蒙古森工集團坐擁價值千億“綠色碳庫”。實際上,早在2014年,內蒙古森工集團開始林業碳匯項目試點,2017年,林區完成了第一筆40萬元林業碳匯交易,邁出了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的重要步伐。2021年初,內蒙古森工集團注冊成立了內蒙古大興安嶺碳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推行“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截至目前,林區森林碳儲量17.2億噸,銷售碳匯產品交易總額3215萬元。
近年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始終堅持科學規劃轉型產業,因地制宜,積極拓展旅游南北東三大板塊,94個重點項目納入自治區“烏阿海滿”一體化和呼倫貝爾“十四五”旅游規劃,55個重點項目納入呼倫貝爾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與內蒙古航旅集團達成通用機場建設共識。營造沙棘、西伯利亞紅松等經濟林8.65萬畝,種植中草藥1.7萬畝(“十三五”期間)。完成內蒙古森工綠色產品網絡平臺、App項目技術框架建設。
守護好綠水青山的“顏值”,利用好金山銀山的“價值”,內蒙古森工集團不斷開辟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綠色崛起的新模式。
70年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用萬頃碧波支撐了國家經濟發展建設,創造了萬千棟梁出林海的奇跡;70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從林木采伐到停伐轉型,成就了護林植綠筑脊梁的偉業;70年后的今天,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天如洗、云如錦,綠水青山共為鄰,數以萬計的務林人在這片多情的土地上為生態文明建設續寫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