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李巖
吉林省東南部,有一座綠色之城———通化。這里山巒疊翠、城林相依,林地面積87.8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939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6.6%。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吉林哈泥國際重要濕地……一張張耀眼名片展示著通化綠色發展的不竭動力。
2021年以來,通化市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戰略機遇,圍繞生態強市建設目標,緊扣森林質量提升、林業產業提效、管護能力提高三大重點,扎實推進林長制各項措施實施落地,在綠色發展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
高位統籌、上下聯動,構建“管綠”新機制
通化市委、市政府將推行林長制納入政府重點工作目標責任制和績效考核指標任務,出臺《全面推行林長制實施方案》,推出林長巡林、林長制會議、林長制工作考核實施辦法等7項工作落實機制。
積極探索“林長+檢察長”“林長+警長”等協作機制,全市上下黨政齊抓、同向發力,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構建起黨政同責、屬地負責、部門協同、源頭治理、全域覆蓋的林長制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提升森林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推進林長制全面見效。
把牢方向、對標重點,厚植“增綠”新優勢
增綠就是增優勢。通化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立足綠色通化建設總基調,以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為依托,以穩步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為核心,以提高造林綠化生態和經濟雙重效益為重點,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促進綠量、綠質、綠效全面提升,為實現通化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生態保障。2021年以來,全市完成造林23.37萬畝。
各級林長以義務植樹活動為契機,積極示范帶頭履行植樹義務。全市建設以“公仆林”“學子林”等為主題的義務植樹基地136個,全民義務植樹920余萬株。扎實開展古樹保護,推行“一樹一檔、一樹一策”,全市17089株古樹煥發勃勃生機。
按照“一村一色、一路一品”要求,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通過改造庭院綠化景觀、綠化美化鄉村道路、建設村民廣場、營造護村林等措施,提高鄉村森林覆蓋率,新建和完善提升綠化美化村屯260個,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勇于創新、突出特色,拓寬“用綠”新路徑
生態含綠,就是發展含金。通化市立足市情林情,進一步壓實林長在保護森林資源與促進產業發展中的雙重職責,制定印發推進林下參產業、紅松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等,做大以紅松為主的特色林果產業,做強以林下山參、淫羊藿等為主的長白山道地藥材種植業,做精以林下山參等中藥材加工、松子等為重點的林產品采集與加工業,做活以國家級森林公園為重點的森林康養旅游業,初步形成林下種植、林下養殖、采集加工、森林康養旅游等四大類36個品種立體式、復合型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目前,全市紅松、大榛子、山核桃等經濟林規模達85萬畝,以林下參為主的中藥材示范基地規模達40.5萬畝。
創新建立“林長+林業產業鏈長”雙推進工作機制,將林業產業發展作為林長履職盡責的重要抓手,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和林業發展基礎,因情施策、因地施策,精準發力。全市各級林長圍繞產業“強鏈、補鏈、壯鏈”,甄選林下山參、紅松經濟林、苗木等林業特色產業和吉林柳河云嶺野山參科技公司、通化禾韻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等27個重點龍頭企業和產業基地,統籌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資金爭取等重點工作,打通林業產業發展鏈上的痛點和堵點,全市形成各級林長牽頭的林業產業鏈26條。2024年林業總產值393.92億元,同比增長45%。
加快改革、賦能發展,實現“活綠”新突破
以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做好通化林業改革試點樣板。
制定出臺《通化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實施方案》,圍繞“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改革目標,重點圍繞創新森林資源培育與管理機制、林權登記管理、國有林場改革、林下經濟發展、紅松特色產業基地、高質量碳匯生態林基地、林業生態感知網絡系統及“兩山”理念價值轉化新路徑等9個配套改革方案,構建全方位改革創新體系,全面激發保護與發展的內生動力。目前,全市已建立詳盡的林地規模經營清單,其中,500畝以上規模營林大戶(企業)479戶,總經營林地面積88萬畝。
出臺《關于促進紅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充分運用紅松造林新規程、嫁接新技術,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合作社)+林農”發展模式。同時,大力推廣“紅松+”新模式,探索紅松林下間作,發展林果、林藥、林參,通過短、中、長結合的立體經營模式,增加紅松產業附加值。2024年,建設完成紅松果林基地13個,全市紅松林面積55.88萬畝、產量8672.3噸、產值8億元。
(據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