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活機制 強產業 富百姓 優生態
——福建省永安市以林業“四改”激活森林“四庫”
福建省永安市林地面積373.86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5.04%,森林覆蓋率80.44%。以興林富民為目標,永安市積極探索林業“四改”新路徑,聚焦森林“四庫”聯動,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著力打造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
改活機制 破解三大難題
為推動森林資源高效利用,永安市健全集體林地“三權分置”運行機制,發展林業適度規模經營。
破解林權登記及流轉難題。全面落實優化林權辦證措施,免費辦理林權登記和地籍調查,累計辦理8000余宗不動產權證,林農辦證更便捷。規范林權流轉程序,按照“大穩定、小調整”原則進行延包,新帶動森林資源流轉5.5萬畝,累計流轉22.9萬畝,推動林權從“靜態資產”向“動態資本”轉化。
破解規模經營難題。加快培育林業經營主體,鼓勵龍頭企業、國有林場與村集體、合作社等開展合作經營、股份經營、企業經營和委托經營。全市累計建設新型林業經營主體369個,林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經營面積達130.99萬畝,打破了林業經營“單打獨斗”的格局,構建了新型林業經營發展體系。
破解林權登記歷史遺留難題。完善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協同配合機制,持續清理規范林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確保產權歸屬清晰,推動林權高效集約。開展新一輪集體林地延包,保持林地承包權長期穩定。
改強產業 堅持三產聯動
永安市現有竹林102萬畝,人均擁有毛竹6.7畝。永安持續推動竹產業融合。目前,全市有林竹加工企業209家,其中筍竹加工企業169家、規上企業27家、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4家。2024年,竹產業產值達117.8億元。
做優一產增效增收。實施竹產業融合發展項目,投入上億元補助竹山基礎設施,建成竹山便道4021公里、蓄水池1762口,并大力推廣“以電代柴”筍干烤制設備、竹山運輸軌道機和履帶機、竹梢粉碎機等現代竹業設施。永安市2014年獲得FSC(森林管理委員會)竹林森林認證審核,完成認證林地13.53萬畝,累計銷售FSC認證原竹837萬根。
做強二產集群創新。加強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林竹)產業園建設,打造20個系列2000多個品種的筍竹產品,形成以竹集裝箱底板、普竹板、重竹板為主,竹香芯和竹機制炭為輔的竹產業優勢集群,實現全竹利用。培育一批重點上市后備企業,主動對接國內行業龍頭企業、上市企業開展招商,加快培育竹空間、竹代塑、竹機械等新興領域的龍頭企業,并引導竹加工企業向終端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全市現有中國馳名商標3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2個、綠色食品6個。
做活三產融合發展。連續23年舉辦永安筍竹文化節(竹博會),2024海峽兩岸(永安)竹博會現場簽約12個項目,總投資17.64億元,收獲意向訂單8000萬元。舉辦7屆國際(永安)竹具設計大賽,累計征集國內外參賽作品8000余件。同時,引導竹企業發展跨境電商,通過跨境電商平臺銷售各類竹產品2000多種,產品銷往日韓、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改富百姓 拓展三個渠道
永安市探索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引領作用,激發百姓保護森林、發展林業的積極性。
可持續經營促增收。推動國有林場等與林農合作,開展大徑材培育、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重點區域林相改善等行動,培育形成復層異齡高效混交林。推廣竹林高效經營,累計建成竹林高效示范基地42萬畝,實現毛竹立竹量1.3億株,年毛竹材采伐量約2500萬根、收獲鮮筍35萬噸。目前,全市竹產業從業人員約6.5萬人,竹農人均年竹產業收入8000余元,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以上。
非木質化利用促增收。打造“永安金線蓮”“移山蓮”林下經濟特色品牌。主導制定的《福建省食品安全地方標準 金線蓮》,解決金線蓮藥食兩用的準入問題,在全國建成金線蓮體驗館200多個。同時,大力發展森林康養產業。目前,全市林下經濟經營面積68.71萬畝,2024年實現產值33.025億元,形成了從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鏈條產業集群。有省級森林康養小鎮1處、省級森林康養基地2處、市級森林康養基地1處。2024年接待游客8.2萬人次、營業額9533萬元,獲評省級森林養生城市。
價值轉化促增收。探索林票多元發行,累計制發林票5923萬元。實施VCS(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林業碳匯項目,完成55萬噸碳匯減排量及項目的第三、四監測期的減排量預售,實現交易金額1200萬元。實施天然林收儲改革,累計收儲天然林2.5萬畝。構建多元金融產品體系,協調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長期限、低利率、手續簡便的林業金融產品,持續推廣“林權抵押”“福林貸”“福益貸”“林票貸”等,累計發放貸款51.75億元。
改優生態 抓實三個環節
作為全國首批12個履行《聯合國森林文書》示范單位之一,永安市實施全域森林質量提升、推動森林全周期經營管理,筑牢生態根基。
科學化造林。推廣林木良種壯苗、鄉土珍貴樹種造林,優化林分結構。近3年累計造林綠化約7.04萬畝、森林撫育約24.88萬畝,實現森林資源量質齊升。推進國儲林項目,提高林分質量,總投資6.8億元,收儲林地32.47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面積2.74萬畝,形成高質量森林儲備基地。
高效化營林。推進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打造全周期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建設示范林2片,落實撫育間伐2250畝。實施省級人工商品林采伐改革試點,累計辦理自主確定主伐年齡和按面積采伐證142份、蓄積量5.42萬立方米。
專業化護林。以林長制為抓手,完善“林長+司法”“林長+巡護林”等聯防、聯控、聯治工作機制,推動林業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無縫銜接。持續建強全省首家專業化森林資源管護單位——永安市金盾森林資源管護有限公司,將全市228個行政村的378萬畝林地,劃為132個管護小區,實現網格化、全覆蓋以及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智能化管護。(梅金貴 梅運田)
來源:中國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