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東風農場盂坂村,連片闊葉林下的野生紅菇已采收完畢,陸續銷往全國各地。今年,全村紅菇干品產量超過1500公斤,銷售額450余萬元,戶均分紅近12萬元,是2006年分散經營時的23倍。
亮眼數據的背后,是盂坂村推行林下紅菇“六共”發展模式的創新實踐,也是大田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生動寫照。
共識
“以前林子沒人管,村民、外村人都來搶紅菇,一年少收上千公斤,樹也快被砍完了。”盂坂村村民劉曉燕記憶猶新。那時,因林地產權不清、管理無序,盂坂村陷入生態與發展“雙赤字”困境。
轉機來自集體林改的推進。2008年“分林到戶、確權頒證”,2023年“活權、用權、增效”,經過兩輪集體林改,盂坂村確定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改革方向,在不改變林地所有權和不將林地承包權、林木經營權物理分割到戶的前提下,將集體山林資產折股量化到戶,由村集體統一經營或引入合作社規模經營。
通過產權制度改革,盂坂村不僅凝聚起“護山才能富山”的共識,更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
共護
野生紅菇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僅能自然繁衍于闊葉林中濕潤高溫的腐殖層,無法人工栽培。
“現在誰也舍不得砍樹,烤菇用的木炭都從外地買,這林子可是我們的‘綠色銀行’。”盂坂村護林隊隊員蘇順灶說。
農戶采收紅菇 大田縣林業局 供圖
為守護紅菇生長的“根基”,盂坂村組建專業護林隊,每天沿固定路線巡護,杜絕競采、盜采。制定“不采幼菇、大小分級”采收標準,避免因破壞紅菇菌絲而減產。同時,定期開展林下清理、撫育補植,重點保護闊葉林。
如今,盂坂村闊葉林覆蓋率恢復至92%,森林蓄積量、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紅菇年產量穩定增長,實現生態反哺產業的良性循環。
共建
“單家獨戶干不成大事,合作社把大家擰成了一股繩。”八峰天然菌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蘇光地說。
2007年,盂坂村整合全村2600畝林地,成立專業合作社,變分散經營為規模發展,并創新推出“332”輪換承包模式——3個村民小組分別管護3片林地、每兩年輪換一次,既保證管護的連續性和積極性,又讓每戶村民都能參與產業經營管理。
為解決紅菇產業科技含量不高、經營管護不科學等問題,大田縣構建“專家駐點+院校合作+企業聯動”體系,成立福建大田紅菇科技小院,科普紅菇管護知識、開展技術服務、培養專家人才,并進行紅菇原生境研究、保育擴繁技術攻關,推動紅菇產業從自然采收向科學培育轉型。
目前,大田縣紅菇擴繁面積達1.2萬畝,產業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
共治
盂坂村村民劉曉燕對紅菇產業經營管理的公平性贊不絕口:“所有交易都在合作社里公開,誰也搞不了暗箱操作,我們放心。”
為杜絕私下交易、利益輸送問題,盂坂村推進“四清”建賬,即清資產,盤點村集體森林資源資產;清資源,摸清紅菇林地的數量、現狀并登記造冊;清合同,梳理歷史承包、租賃、管護等合同;清項目,紅菇保育、采集、加工、銷售等全流程臺賬管理,從而明晰林地所有權、承包權和林木經營權的歸屬。
同時,嚴格落實集體產權“應進必進、陽光交易”要求,紅菇林經營管理、產品定價銷售等環節均通過公開平臺操作,并推行統一山林管護、統一組織采菇、統一技術烘烤、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包裝、統一銷售分紅的“六統一”管理,讓產業運行有章可循、有據可查。
共享
不久前,村民鄭奇才翻看分紅賬本,對今年的分紅預期充滿信心:“2024年我家分了8萬多元,今年紅菇行情好,分紅肯定少不了。”
集體林改后,盂坂村將集體山林資產折股量化到每位村民,按股分紅,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東“三變”改革目標,推動集體林權從確權向活權、用權、增效轉變。目前,村民人均增收3.6萬元,紅菇成為家家戶戶致富的“金元寶”。
這一做法也推動了大田縣紅菇產業發展。全縣紅菇產地從最初的10余個村擴展至180余個村,總面積達3.33萬畝,年產量從百來公斤增長到超1萬公斤,產值突破5000萬元,更多林農共享林下經濟發展紅利。
共贏
如今的盂坂村,生態優、百姓富,鄰里關系更和諧,搶采紅菇引發的糾紛不再發生,村民集體意識、合作精神顯著增強。
“仙峰”紅菇品牌打響后,帶動雷竹、芙蓉李、金線蓮等林下經濟發展,形成“一業興、多業旺”的格局,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多贏。
“‘六共’模式的核心是把生態保護、產業發展、村民增收捆在一起,實現護山與富山共贏。”大田縣林業局林改辦負責人范成垚表示,該模式為山區村依托森林資源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經驗。未來將深化“六共”模式,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碳匯交易等機制,為“雙碳”目標實現和鄉村振興注入更多動力。(吳貴戊 支志剛)
來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