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鄂溫克使鹿部落在這里生活了近百年,起源于三望山的激流河水在這里緩緩流淌,這里不僅有中國最大的原始針葉林和沼澤植物群落,并且仍保存著良好的原始生態系統,這就是——滿歸貝爾茨河國家濕地公園。它是中國雄雞版圖雞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也是內蒙古最北坐標點上唯一的濕地公園,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這個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集生態保護、觀光休閑、科普宣教、濕地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典型寒溫帶生態型公園。
貝爾茨河國家濕地公園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境內,位于大興安嶺北麓西北坡,隸屬于內蒙古大興安嶺森工集團滿歸森工公司。屬額爾古納河一級支流——貝爾茨河流域,由貝爾茨河及其支流敖魯古雅河以及兩河沿岸發育的沼澤共同組成。濕地公園東以阿魯自然保護區為界,西以伊克薩瑪國家森林公園為界,河流兩側以林班線或小班線為界,包括滿歸森工公司的北岸林場、河灣林場和白馬林場的部分生態功能區,東西長26.75千米,南北寬19.9千米,總面積為5607.63平方千米。其中濕地面積為4908.94平方千米,濕地率為87.54%。
濕地公園內有完善的生態功能,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提供動物棲息地和食源等多種生態功能,為園內棲息的眾多珍稀物種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公園內森林類型多樣,生境獨特,森林、灌叢、沼澤等交錯分布,構成了復雜、多樣的森林景觀,是一個重要的物種遺傳“基因庫”。公園內分布著大面積保存完整、典型的寒溫帶原生性明亮針葉林,對深入研究大興安嶺林區地貌、植被、森林演替、林型形成及分布規律均具重要科學價值。同時,公園內常年凍土普遍發育,又處于我國凍土帶的最北端,是全球氣候變化十分敏感的地區,因此在公園內研究凍土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關關系及凍土與森林植被的變化關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科學價值。
濕地公園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處在寒溫帶半濕潤林區,具有明顯的寒溫森林氣候型。年平均氣溫-5.8℃,最高氣溫31℃,早霜期始于九月中旬,晚霜止于次年六月初,無霜期為80天,生長期約100天。獨特的氣候孕育了多種動植物類型,據統計,區域內共有高等植物57科174屬313 種:其中苔蘚植物8科11屬13種;蕨類植物5科6屬10種;裸子植物1科1屬1種;被子植物43科156屬289種。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大花杓蘭、東北巖高蘭等;中草藥植物金蓮花、麻葉千里光(返魂草)、毛百合等;野果植物藍靛果忍冬、光葉山楂、越橘、篤斯越桔等;香精類植物狹葉杜香、興安薄荷、藿香等;飼料類植物大葉野豌豆、小葉章;菌類植物厚環粘蓋牛肝菌、淺棕絲膜菌、橙黃蠟傘等;苔蘚類植物泥炭蘚、金發蘚等。濕地公園內共有野生脊椎動物23目49科130種,國家級保護動物有37種。根據《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記錄,濕地公園內有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種,分別為:紫貂、貂熊、原麝、金雕、黑嘴松雞、駝鹿;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2種,分別為:雪兔、馬鹿、水獺、棕熊、猞猁、花尾榛雞、雕鸮、雪鸮、雀鷹、游隼等。
濕地公園緊緊擁抱著貝爾茨河,貝爾茨為鄂溫克語,意為激流。貝爾茨河又名激流河,是中國北部原始林區水面最寬、彎道最多、落差最大的河流。河流水質清澈,蜿蜒曲折,河水穿行林中,倒映著藍天白云,與兩岸郁郁蔥蔥的落葉松、山楊和白玉般的白樺林相映成趣,景色壯觀。公園是白天鵝、秋沙鴨等眾多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鳥類在這里繁衍、休憩。每逢夏季,成群的鳥類在水面棲息,成為濕地公園最亮麗的一道風景。公園容納了森林生態系統、沼澤生態系統和河流生態系統等多種類型,將濕地公園分為永久性河流、草本沼澤和森林沼澤3種濕地類型,是我國寒溫帶濕地生態系統的典型代表。園內分成濕地保育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四個區域。在確立濕地公園范圍與邊界線之后,在邊界處共設置界樁221個、界碑9個,同時設立宣傳牌7個、導覽牌3個、警示牌8個、功能區標牌4個。
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具有較高的綜合價值,也是目前解決濕地開發與保護問題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是實現國有林區順利轉型、實現在保護好生態基礎上保障民生的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貝爾茨河國家濕地公園經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批準建設后,2019年通過檢查驗收,2020年正式成立貝爾茨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現有工作人員15人。濕地公園全體職工遵循保護內蒙古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研究原始狀態下自然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積極履行保護建設職責,通過開展資源保護、科普宣教、生態旅游,努力將濕地公園打造成為原始生態展示區、資源保護踐行區、科研宣教核心區、北疆文化演示區及旅游發展先行區。
如今,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貝爾茨河國家濕地公園將努力成為人們共享的綠色空間,成為內蒙古最北最美的濕地公園。(沈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