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无码-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
林海日報官方微信
#
林海日報官方微博

字號

A- 小

14

A+ 大

清清的圖里河

spring
2011-12-28
4767

“清清的圖里河,從我家門前過,蔥郁的山林把它環抱,碧綠的河水靜靜的流淌……”。這條沒有倦意,不知間歇的長河,承載著60年來圖里河發展的潮起潮落,歲月中不知捧來了多少星星,送走了多少月亮,迎來了多少個黎明的第一縷曙光。

這條河沒有黃河的淵遠流長,更沒有長江的激流澎湃。它,只是滄海中的一粟,但這里的人們尊崇它、信奉它、傳誦它、贊美它,它是每位圖里河人心中的一條五彩河……

神奇的河

圖里河系蒙古語,漢語譯為鶴河,鄂倫春語為北流之河。每當花爭艷草爭綠的時節,這里藍天碧水,鶴飛鷹舞,戲嬉逐追,宛如人間仙境。

據傳很久以前,在圖里河附近住著一對年輕的夫婦,女的是位鄂倫春姑娘,名叫根花,男的是蒙古族青年名叫巴特爾。

他們是一對相親相愛的夫妻,整日以打獵為生。他們的心地非常善良,經常將自己打的獵物分給這里的百姓,誰家有大事小情,他們夫婦總是跑前跑后的來幫忙。所以,大家對他們夫婦十分敬重,并把巴特爾選為首領。從此,巴特爾經常帶領大家捕獵。

在一次捕獵中,巴特爾為了營救被群獸困住的獵民,不幸被一頭大熊擊死在地。黑熊正想飽餐一頓,被趕來的根花等人嚇跑了。根花一眼望到了躺在血泊中的丈夫,下馬哭得死去活來,其他的獵人也都哭著要與巴特爾同去……

說來也巧,就在巴特爾出葬的那天,不知從哪來了一只大鶴,它攔住了出葬的人們,并誠摯地說道:“巴特爾是條硬漢子啊,你們不能沒有他啊!”

人們異口同聲:“只要能救活巴特爾,上刀山下火海都行!”大鶴見大家對巴特爾這樣誠心,便說:“你們只要用我身上的一根羽毛做箭射在黑熊身上,取十滴血滴入巴特爾嘴里,他立即就會起死回生。”人們急忙把巴特爾重新抬回家,立即選幾位技術高強的獵手備馬出征了。

獵人們在洞口等了三天三夜,終于盼到了黑熊出洞。看它在亂石旁長長地伸了一個懶腰,大家的眼睛都紅了,一位獵人立即拉開長弓,大鶴的羽毛準確地刺進了黑熊的頭顱,鮮血一下冒了出來,大黑熊遭箭受驚,吼叫著朝洞里跑去,獵人趕緊從亂石上收取十滴血,飛也似的跑回了巴特爾的身邊,按照大鶴的說法做了。果真,須臾間,巴特爾像剛睡醒一樣,長出了一口氣,慢慢地睜開了眼睛……他真的活了,而且和以前完全一樣,又能和大家在一起了。

但是,這只黑熊自從被羽毛箭射中后,它惱羞成怒,半月沒出洞,反復地思量著復仇的計劃。一天,它望著涓涓流水的泉眼,它暗自慶幸“機會到了!”

這里的人們都飲這個泉眼的水,別無它處,如果堵住泉眼,這里的人們就會全完了,黑熊越想越得意。隨后它就地十八滾,熊皮頓時增厚十八層,竹箭射來會像彈簧一樣被射回去。黑熊得意極了,又連吼了幾聲,然后趁天不亮,便縱身跳入泉水中,死死地堵住了泉眼。

很快這條涓涓流淌的河水干涸了,人們覺得渾身沒有一點力氣,天上連一滴雨也不下,漸漸草黃了,樹蔫了,眼看一切都要覆滅了。

就在這天夜里,曾救過巴特爾性命的大鶴不知從何處翩翩而來,人們像久旱逢甘雨一樣,團團地將大鶴圍住,大鶴說:“辦法只有一個,就是把我身上的羽毛拔凈,做箭,每人十支,由巴特爾統一指揮,一聲令下,萬箭齊發,不可間斷,待這些箭全部射出后,這只黑熊就奄奄一息了,然后你們將我的身體準確地砸在黑熊的頭上,它就會付之一炬,泉水就會流淌出來了。”說完,它吩咐大家每人從它身上拔十根羽毛。可大家愣愣的,互相對視著,誰也沒向前邁進一步,巴特爾這條硬漢子掉頭便抽泣起來,根花哭著說:“這都是由我們引起的災難哪!”大鶴一見此狀急了,它自己從身上拔了十根羽毛遞給了巴特爾,然后又給根花十根,依次往下發著……待大鶴身上一根羽毛沒有的時候,在場的人們手中正好每人十根,巴特爾和根花咬著牙帶著淚水在不遠處將黑熊團團圍住。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待最后一箭發出后,這只黑熊蔫了,但還像巨石一樣死死地覆蓋著泉眼,眼睛瞪得圓圓的,長長地喘著粗氣。

大鶴急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便縱身向黑熊跳去,只見大鶴準確地砸在了黑熊的頭上,只聽“呼”的一聲,大鶴和黑熊變成了一個大火球騰空而起,向北方飛去。頓時,泉眼打開了,清澈的泉水像歡快的孩子一樣,跳躍著向火球飛去的方向流去。

從此,這里的人們擺脫了干旱,喝上了清甜的河水,一切又變得生機盎然了……為了永遠不忘記大鶴,蒙古族人民把這條河親切地稱為“鶴河”。

母親的河

由于圖里河開發得早,堪稱是林業戰線的“老大哥”。第一批林業大軍挺進林區的時候,各操一腔口音,可謂“五湖四海”,有新轉業的軍人,也有支邊來的大學生,更有闖關東的游子們,各路人群,各方人才,匯聚在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大家庭”,使得這里有了全年97萬立方米的輝煌,有了萬米采伐能手,政府鐵路等各系統因林而生,庫都爾、阿龍山、莫爾道嘎等林業局相繼建立,“老大哥”積淀的工作經驗和人力資源很快產生了巨大效應。職工干部整建制遷出支援新局建設;各路尖兵率先踏入新局崗位;相關規章制度毫不吝嗇地走進新局的工棚帳鋪,為后來的新局建設鋪墊了一條捷徑之路。現在只要你走進高高的興安嶺,無論走到哪個局,都有圖里河水養大的職工群眾在工作和生活,就是現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等各大城市,熟悉情況的朋友都會調侃地說:“快有圖里河人一條街了。”當初的林業子弟們,現已遍布祖國大江南北,有相當一部分被各階層委以重任,有的在國外的學子們不僅有了自己的實驗室,而且在學術上已有了一定的建樹和成果。就是前不久在中央新聞1+1欄目里,在白巖松走基層對林區的報道中,也是從圖里河拉開林區的歷史大幕……這條靜靜流淌的河水自己也記不清養育了多少優秀的兒女,也不知道這條河水托起的紅紅太陽照亮了多少人錦繡前程!她特有的博大胸懷為祖國為人類默默做出了多少貢獻!

記憶的河

圖里河是新中國成立后開發的第一個林業局。這塊膏腴之地,歷史悠久,人才薈萃,文化鼎盛,民風淳樸,物阜民豐。

這里曾是第一張林海日報的發行地;這里曾是林區第一個黨校的發祥地;這里曾是全國第一支森林消防專業隊伍的誕生地;這里曾是內蒙林業總院前身所在地;這里曾是國家領導人劉少奇主席來林區的視察地;這里曾是第一批林區勞模走進人民大會堂的人杰圣地……

多少個第一,只有這奔流不息的河水牢牢銘記。

據老人們講,林區開發初期,這里的條件十分艱苦,上山沒有路,下山沒有地方住,生產除了牛馬套子集材,沒有別的運輸能力。當時就是這條圖里河成了運材的“主力軍”,凡是采集下來的木材全靠這條河流送到貯木場,再源源不斷地送到祖國四面八方,這條河曾出現過年運輸量達97萬立方米的奇跡。

這條河當時養育了近四萬人口,地林鐵三大系統,僅林業就有文教、衛生、公安、木材等多條戰線。在交通上,這里曾是林區的交通樞紐,在這名不見經傳的小站發向北京、大連、哈爾濱、海拉爾等地的列車就有八九輛。

建局初期,這條河曾有過自己的波瀾壯闊,滋潤著40多萬公頃的茂密森林,這里是建局最早、貢獻最大的林業局。萬米采伐能手、運材能手都誕生在這里,老勞模楊振起在全國群英會上曾受到過劉少奇、朱德等國家領導人的親自接見。蒙古族婦女白桂珍曾兩次走進全國群英會,陳毅為老勞模姜志良頒獎的照片一直溫暖著全家人的心田。一幕幕激動人心的場面,一直是圖里河人心目中的驕傲。也正是這些一批批默默奉獻,甘灑熱血寫春秋的人,才使得這里的山更青、水更秀、人更美。熟悉這里的人都會脫口說出,喝圖里河水長大的人,美麗、智慧、勤勞、質樸;離開圖里河的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會自覺不自覺的將圖里河人的獨特風格帶到哪里,放飛的風箏永遠一線牽在圖里河。

清清的圖里河從我家門前過,我們兄妹6個都是喝著這條河的河水長大。在這條河邊我們工作、學習。我們一個9口之家,僅靠父親的微薄工資生活,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偏又父親早早離世。母親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的日子無法想象是怎樣度過的,到了開春家里連袋醬都買不起。最好的時候是每年春節前,林業局工會都會給補15元錢。媽媽一分分地算計著,買點油鹽醬醋好過年。媽媽白天基本不出大門,一是忙里忙外,二是沒有換洗的衣服怕人笑話,只有這靜靜流淌的河水,沒有貴賤之分,微笑著引領我們前行。終于兄妹幾個陸陸續續上學了,陸陸續續工作了,陸陸續續踏上了各自的人生路。漫漫長長的悠悠歲月,只有這靜靜的圖里河水靜靜地書寫著酸甜苦辣。

魅力的河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隨著第一聲“順山倒”的號子,在沉睡的萬頃林海的圖里河松下的上空叫響,興安嶺中的第一縷炊煙就在這里裊裊升起。林業工人像一棵棵梧桐樹,把大江南北的姑娘們磁石般吸引到這里。那個時候,誰家的姑娘能嫁給林業工人,那算是光宗耀祖了。不經意間,深山里的職工們已星羅棋布般在這里安營扎寨,娶妻抱子。雖然這里當初只是先生產后生活的艱苦環境,但一個個林業工人像憋足馬力一樣,每天都工作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比學趕幫超”的熱潮中,加班加點義務勞動那是平常事。歲首“開門紅”大會戰,那更是摩拳擦掌、激動人心,那種振奮精神的熱烈場面,無法阻擋的精氣神,到現在也讓一些健在的老人們難以忘懷;每每提起,老人們的臉上總是寫滿自豪的微笑。“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大興安嶺人的精神,就是那個時候,實實在在地被開發建設者用實際行動寫就出來,影響至今。

1961年,這里開發建設還沒滿10歲,局址環境仍然象一個丑小鴨,連一條正規的路都沒有。但就在這一年的8月,劉少奇主席冒雨來到這里視察,老人家身披雨衣,腳穿水靴,在滑滑的“水泥”路上手拄棍子來到這深山老林,走進工隊帳棚,與工作在這里的工人拉家常,問寒問暖。視察中,劉主席親身體驗這里的艱苦環境。他發現這里的職工全身浮腫,面部發黃,嚴重缺乏營養的狀況。劉主席當即批示:“林區人民每人每月二斤黃豆,以補充營養!”這是我國正處于困難時期的關鍵之際,林區人民手捧著金燦燦的救命豆幸福地咀嚼著,代代傳頌著。現在圖里河已將這救命豆作為最珍貴的禮品饋贈給來往最尊貴的客人,以示世代相傳,恩情永存!圖里河還將用這救命豆磨出第一盤豆腐的磨視為傳家寶,珍存下來,并親切地稱為“興安第一磨”,供后人觀賞,并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

今年九月份,劉少奇主席大型主題雕塑在圖里河落成,劉少奇主席的長女劉愛琴、外孫女若楠來到這里,親自為主題雕塑揭幕。劉愛琴女士站在雕塑前睹像思人,百感交集,深情地作了長時間的講話,并當即揮毫潑墨,題寫下“養林護林,造福人民”的大幅字跡。劉愛琴女士還親自來到“興安第一家”參觀了圖里河人珍藏的“興安第一磨”,并留下了“好在歷史是人民書寫的”墨香,久久縈繞林海。

林區開發展建設的先驅者,林管局第一任局長杰爾格勒、圖里河第一任局長馬新春,他們在圖里河工作的時候,除了他們的青春歲月,辛勤汗水和無私的歷史貢獻,其余也只有這綠水青山,工棚帳鋪和長長的號子聲了。隨著時光荏苒,杰爾格勒同志后來任了自治區的領導,馬新春同志也已任了林管局的副職,盡管地位、生活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兩位老人在不同地點,不同時間去逝后,給兒女們留下的共同遺愿都是要將自己的骨灰撒在圖里河這片林海里。再后來,就連馬新春的老伴也堅決要求在北京過世后,將骨灰撒在圖里河,永遠陪伴著老伴守護好這片林子。現在圖里河廣大黨員干部每年都在不同的節日來到先輩們的骨灰撒放地,在先輩面前進行一次思想上的深刻洗禮。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著名作家喬雪竹筆下的《北國紅豆》、《森林中的頭一個女人》等電影,曾轟動全國,這里都是原發地。就是現在電影網點擊率也是非常之高。國家著名曲作家晨耕、生茂、唐訶等來到圖里河譜寫的歌唱林海、贊美興安的22首歌曲,一直傳唱至今,經久不衰。每年冬季中國的最低溫度預報,總是圖里河躍然中央電視臺的屏幕。不知吸引了多少外地游客,專程來到此地特意享受一下這冷資源給人們帶來的快感和“爽”的韻味,專門來這里“凍凍”,體會一下這上山一身汗,回來滿身霜的轉變這程,用這獨特的“清醒”方式,來釋放工作中的壓力,用這清清的空氣,洗凈內心的久久郁悶,好多來到這里的朋友調侃說:“這一凍可謂解千愁啊!換來的是由里至外的全新感受!”

很多在外地上學的大學生,畢業后堅決要求回鄉參加林區建設。還有的在外邊工作多年或退休后隨兒女到祖國各大城市安享晚年的同志,回來后竟然找不到原來的家在哪,感慨“這幾年變化可真大啊!”“我看哪兒也不如家好!”“一回到家里不管看人看水看哪哪親,就是看土也比在外地親三分!”還有的年輕人,在網上辦起了同鄉會,經常寫留言,時常發感言,家鄉的方方面面變化,不經意間一張張圖片和錄像就走進了網里,飛出了家鄉,落戶在國內外游子的“心田”。

不息的河

濕地不濕,河流不流,曾是這個過伐老局一度生態失衡的現象。這幾年靜靜的圖里河雄風再振,開始了新的奔流不息。

圖里河由于“出生早”,貢獻大,窮得也早。經濟上已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人居環境也成為棚戶房的重災區,連對棚戶房“哈著腰、拄著棍,披頭散發掉眼淚”的經典描述都誕生在這里。現在這些已成為歷史,好多老鄉從外地回來,脫口便道“看看我家滿眼都是新變化!”“新蓋的樓房沿河矗立,街道兩旁綠蔭成行,一處一景競相輝映,各個廣場歌聲飛揚!老少鄉親精氣十足,幸福喜悅激情蕩漾”。

是啊,這里的職工陸陸續續告別了棚戶房喜遷新居;這里的職工工資連年增長已走在了林區的前列;這里的職工工作環境已進行了全面改善,實現了夢的想往;這里的職工文化生活品味節節升高已國榜有名;這里的經濟發展已開始健步登場,濕地公園、藥業基地、礦業開發等八大項目后勁示強,這里……

清清的圖里河水啊,從冬流到夏,它已悄然走進了第60個春秋。它象一支巨筆,描繪著圖里河的飛光流月;它象一位巨人,播撒著膽識和創造的精神!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曾幾度輝煌,閱盡彩鏈當空舞,確是今朝最好看!(劉然)

分享至微信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至頭條
打開頭條,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