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A+ 大在綽源林業局88公里處綽爾河大橋東面山腳下,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格外醒目,它繞山腳,過雪原、穿灌木,翻陡坡,蜿蜒起伏像一條首尾不見的長龍,臥伏在林海雪原上。這條羊腸小路就是當下綽源林業局貯木場森林撫育二隊進山從事森林撫育踩出的小路,大家都叫它“長征”之路。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去年11月初,貯木場森林撫育二隊剛進山時,這里還是茫茫的一片,根本沒有路,每天趟、踏、踩3個多小時的往返行程,硬是走出條羊腸小路。“停伐”后,貯木場迅速轉型轉崗,組建了3個森林經營工隊,50多名職工專門從事森林撫育工作,曾是造材臺的造材工、絞盤機手、上楞工,如今個個成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走出的是一條轉型之路,生存之路。
膝蓋深的積雪,根本抬不起腳,大家只能趟著前行。走在前面的馬樹森艱難地趟著雪,突然,左腳下一沉,陷進了沒大腿深的坑里。原來,腳下的冰包塌了,棉膠鞋被浸濕。他立即通知后面的隊員注意,然后繼續向前趟行。
路走出來了,可狹窄的路面坑坑包包,走在上面跌跌撞撞的像醉漢。“撲通”,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又有人摔倒。果不其然,47歲的周鐵全,腳下一滑,實實稱稱的摔倒在冰包上。周鐵全立即爬了起來哈哈一笑,自我解嘲:“注意是注意了,還是摔跤了,真的老了,不中用嘍!”
今年52歲的共產黨員、綜合撫育二隊隊長高志剛,雙側股骨頭壞死多年,每天都疼痛,但他依然和隊員一樣,每天在這條小路上往返3個多小時。天氣寒冷,可他的臉上滿是汗水。大伙知道,那是累的,也是疼的。
天公不做美,好不容易走出來的一條小路,一場大雪飄過,小路又平了。隊員們還得從頭再來,反反復復,這條路才得以延續。
扛油鋸,提油壺,背行囊,每天走在這條路上,隊員們都秉承一個信念:不能歇,越歇越累,要一鼓作氣到達地點。“雄赳赳,氣昂昂,走在山路上,保生態,為祖國,就是建家鄉。興安好兒女,齊心團結強,戰天斗地打贏撫育這場仗!”53歲的楊喜和興致勃勃地唱起了歌,激勵大家奮勇向前。
到達目的地,大伙長吁一口氣,擦擦額頭上的汗,每人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身上的汗沒等消盡,他們就立即投入緊張有序的森林撫育當中。一個個木樁被伐倒,一根根倒木造成段,一段段朽木枝椏垛成堆。人員過后,現場留下了一垛垛木堆和一道道隊員趟過的深溝。中午放下行囊,取出自帶的飯菜,在夾裹著雪花的凜冽寒風里,吃的依然那么香。傍晚回駐點又沿著這條路返回帳篷,脫下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和浸濕的鞋,在鐵爐子旁烤烤。夜深了,在忽冷忽熱的條件下,小桿鋪上已經酣聲四起。
大山深處,還有多少條這樣的小路啊!它承載著務林人對生態建設的擔當,戰風雪、斗嚴寒,堅韌不拔,勇往直前,闊步邁向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幸福之路、新的長征之路。(包文軍 趙智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