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得耳布爾,生我、養我的地方,在我內心深處,難以忘懷的是家鄉的那山、那水、那廠房。那山,雖不比巍峨的峨眉山,卻讓人心曠神怡,那是我童年的樂園;那水,雖不比波瀾壯闊的長江,卻能牽動綿綿情思,勾起一樁樁幸福的回憶;那廠房,雖不比現代化工廠寬敞明亮,卻是那個年代許多青年人揮灑汗水,夢想開始的地方。
那山
在我的心目中,它莊嚴神圣,像母親一樣偉大。因為它哺育了家鄉兒女,承載著我童年的快樂。春天的大山,鳥語花香,陽光明媚,花草都換上了新衣服,樹木披上了綠裝,到處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夏天的大山,驕陽似火,百花盛開,一簇簇的野花隨風搖曳,小鳥在樹上乘涼,小河唱著悅耳的歌謠,樹木在陽光的照耀下伸著懶腰;秋天的大山,天高云淡,層林盡染,秋桂飄香,到處是金黃色的,河水閃閃發光,樹木像士兵一樣堅守著哨位,任憑落葉隨風起舞,一陣微風拂過,吹來秋的氣息,吹來豐收的喜悅,吹來童年的歡笑,人們成群結伴去大山里采松塔、蘑菇、藍莓、稠李子;冬天的大山,寒風刺骨,滴水成冰、山林、樹木、地上一片潔白,像鋪了一層厚厚的地毯,河面結了厚厚的冰,成為冬天的樂園,滑冰車、滑冰板、踢足球、抽冰尜,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溫也無法阻止孩子們嬉戲的熱情。
那水
我熱愛家鄉那微波粼粼,魚翔淺底、清澈透明的小河。春天的小河,冰雪消融,蕩起微微漣漪。五月,家鄉河邊的柳樹剛剛發出嫩芽,河岸兩邊鋪滿了綠茵茵的小草,各種顏色的野花競相開放。每到艷陽高照的日子,三五成群的孩子們就會一撥兒接著一撥兒來到河邊,穿著背心,短褲,將精心制作的須籠,沉入河底,期盼魚兒快些進入籠中; 有的孩子打起水仗,有的則精心挑選薄片的河卵石,比誰打的水漂多。婦女們手里五顏六色的衣服在水中上下翻飛,撥起的水花兒濺到臉上、身上。歡快的流水聲和著人們此起彼伏的談笑聲,好不熱鬧;秋天的小河安靜了許多,但依舊在輕松地吟唱著,岸邊頑皮的男孩兒們偷偷撩起冰涼的水花兒灑進女孩的衣領,然后飛快的躲進樹叢里,他們還會爬上樹,用彈弓往水里打石子,然后摘稠李子吃。冬天的小河上凍了,人們拿著冰板、冰車、冰尜來到河面盡情玩耍。那水,就像母親一樣,哺育著家鄉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
那廠房
記憶中的老加工廠是得局林產工業的搖籃,也是我走上社會的起點,是我夢想開始的地方。記得當年我剛參加工作,成為了一名知青,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老加工廠有幾個大廠房,都是用木料蓋起來的簡易廠房,主要用老式圓盤鋸進行小材料加工,以制材為主。在那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年代,父輩們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在我們年青一代身上得以傳承。加班加點的日子,我們沒有說過苦,那時的人們唱著勞動號子,揮舞著肩杠、掐勾、搬勾、壓腳子、號錘……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別看那時候條件差,生活苦,但我們團結一致,都有一股永不言敗的精神。工人領導在一起,在氣候、生活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干、同學、同商量,構建起樂觀團結,積極向上的干群關系。
我們這代年輕人攻堅克難,堅韌不拔,把青春獻給了這片土地,把汗水無私地灑在了這片土地,有的甚至把生命獻給了這片土地。一個個熱血青年用行動詮釋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寒冷、不怕犧牲的得耳布爾人戰天斗地的大無畏精神。在那段難忘的歲月里,我的夢想在這里編織,遠大志向在這里確立,美好愛情在這里萌芽,在這里,我對人生有了深邃的思考,每每想起,貴如珍寶,永志難忘,終生受益。
我的家鄉已走過60多年的光輝歷程。2015年4月1日,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林業職工徹底改變了以砍伐木材資源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生活方式,企業職能由生產經營向資源保護轉變,林業發展由木材生產向封山育林轉變,經濟建設由森林工業向多元化替代產業體系轉變,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職工們放下了各種工具,進行森林防火、森林管護、森林撫育、病蟲害防治等工作,森林資源進入生態全面恢復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理念。
如今,家鄉的山更綠了,家鄉的水更清了,家鄉的天更藍了,職工群眾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道路變寬了,職工工資年年增長,收入不斷增加,百姓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那山、那水,那廠房,隨著歲月的逝去,已成為不可復制的歷史,但我依然懷念吃窩窩頭咸菜,化冰水吃的艱苦歲月,懷念點煤油燈,寫字墊膝蓋的苦樂年華,懷念生我養我的得耳布爾。
□耿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