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歌浩蕩五谷飄香的九月,懷著崇敬的心情,我漫步來到了圖里河自治區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劉少奇主席紀念林,找尋一段紅色的歷史,探尋一種精神的真諦。
劉少奇主席紀念林位于圖里河林業局西北7公里處,這是一座充滿光榮與夢想的精神殿堂,歷經近60余載的風風雨雨,紅色精神依然激勵著人們。
高聳的劉少奇主席紀念林主體雕塑群聳立在青松翠柏中,與碧藍的天空交相輝映,記錄著大興安嶺林區光輝歷程的浮雕墻,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現著熠熠光華。蓊蓊郁郁、層巒疊翠的落葉松和樟子松混交林,在這個秋天里迸發出最鮮活、最豐滿的生命。那黛綠、金黃、鮮紅的顏色把整個天穹潑染得絢麗繽紛,似一幅醉人心魄的畫,令人震撼無聲。
1961年8月4日,那是一個山巒迷蒙、雨水濕衣的秋天的早晨,劉少奇主席不顧旅途勞頓,冒雨來到這片林子,走訪工隊、探望職工,并對中國林業發展作出了采育結合、陽坡造林和大搞營林村的重要指示……劉少奇主席紀念林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林區人民傳頌著,激勵著林區職工牢固樹立“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大興安嶺人精神。
歲月流逝,斗轉星移,70年如歌歲月,這片歷經了風雨滄桑的紅色土地,幾代務林人的生態保護建設步伐更加執著堅定,大興安嶺林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勤勞、勇敢、智慧的林區各族兒女守望相助,過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歷經千辛萬苦,薪火相傳,幾代大興安嶺人堅守誓言與理想,建設秀美家園,為一個綠色的夢想奮斗不息,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畫卷鐫刻在興安大地,在祖國北疆繪就了一幅氣勢恢宏的萬里綠色長城!
如今,生態建設為務林人的光榮使命,保護和發展好我國綠色生態屏障,成為每一個務林人的神圣職責……幾十載光陰走過,看青山依舊,陽坡披綠裝;巍巍興安,林海更郁蔥。大興安嶺林區在國家經濟建設、發揮碳匯功能、改善環境、調節氣候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林區人民以感激之心、守望之情實現了劉少奇主席“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愿景。當年劉少奇主席視察的這片山坡如今已經松林茂密,滿目蒼翠,當年劉少奇主席栽下的幼樹已長成參天大樹。撫摸著當年劉少奇主席栽下的樟樹,感受著歷史的脈動,它的主干是那樣粗壯,盤曲的枝椏,每一根都伸向高遠的天空。
劉少奇主席不僅對林業生態保護有著理性認識,對林區百姓更有深厚的情懷,他時刻把林業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況放心頭。在他視察圖里河林區時我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嚴重困難時期,一線工人由于缺少蔬菜副食,造成身體大面積浮腫,生命和健康受到了嚴峻考驗……當劉少奇主席了解林區開發建設者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不怕苦、不畏難、不懼險,嚴冬不懼戰勝零下四、五十度的高寒,酷暑不畏鋪天蓋地蚊蟲叮咬,風沙侵襲,以鋼鐵般的意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大興安嶺林區的開發建設做貢獻時,他的眼睛濕潤了,當即指示國家糧食部門想辦法為林區每人每月供應二斤黃豆。這黃豆使林區人民戰勝了饑餓,增添了歡欣鼓舞和無窮斗志。為支援國家建設,開發建設林區付出青春、付出汗水、付出生命的林區一線工人在這一刻內心感覺無比溫暖。不管時代怎樣變遷,不管歲月彈指千年,林區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歷史也永遠不會忘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以史鑒今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以史聚力,讓革命傳統代代相傳。劉少奇主席紀念林已經熔鑄在歷史的長河中,產生了超越時空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已經成為綿延在浩瀚林海上高高飄揚的愛國主義旗幟; 成為聳立在林區人民心中的一座綠海豐碑;成為傳播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的紅色陣地。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林區的黨員干部千余人分別來到圖里河劉少奇紀念林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獵獵作響的旗幟下,握緊了拳頭,舉起了右手,重溫入黨誓詞,立下錚錚誓言,從愛國主義教育中感受精神魅力,浸潤紅色情懷,砥礪奮斗初心。
在這片被命名為“劉少奇主席紀念林”的林子里,人們時常看到羽冠漂亮、啼聲婉轉的白鶴,舞動著絢爛的云霞自由地翱翔,成為了鶴河一道傳奇的風景。來林區的人,來到劉少奇主席紀念林,注目致敬先輩,肅立碑前細細地品讀碑文,漫步環形棧道,或是列隊高歌,或久久凝視,或是沉思不語,或淚灑衣襟,都深情回望不忍離去,這里讓人們重拾初心,激發出內心最深層的情感、最強大的力量。
離開劉少奇主席紀念林時,轉身回望,仿佛有一種力量在生長,有一種紅色精神在流淌,有一種希望在延續。
□寧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