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棕香端午情

2020-06-22

3159
進入六月,陽光明麗,日暖綠濃,興安大地這兒一抹嫣紅盡情怒放,那兒一墻翠綠如旗飄揚,芳菲曼妙,芬芳襲人。但此刻,充盈著人們味覺的是端午佳節特有的芳香。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獨特的節氣文化。“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西晉《風土記》中的記載,是“端午”一詞最早的出處。端午節是登高順陽好天氣,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正端午節又叫粽子節、女兒節、詩人節、龍舟節。端午時節是大興安嶺一年中最美好的時光,蘭花、山丁子花、臭李子花、山荊子花開得正歡時,人們便知曉端午節臨近了,它們在夏陽的照耀下通透而嫵媚,好似在爭相以最美的姿態迎接夏日里最盛大的節日到來,放眼望去,集市小攤上早已掛滿了斑斕多彩的葫蘆、花花綠綠的荷包和五彩絲線,滿街飄浮著粽子的清香和花草的清芬,家家戶戶掛起新鮮的五顏六色的葫蘆,人們興致勃勃、喜氣洋洋的一手拎著魚肉果蔬,一手抓拎著五彩葫蘆,林區小鎮仿佛春風十里的圖畫,洋溢著美好、悠長、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個傳統節日,就是一杯歲月的陳釀,凝聚了人們在天人和一、時序更序中與自認和諧相處的情感智慧。兩千多年來,端午習俗不斷受時代風氣、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影響,各地端午習俗有差異,但對美好生活的祈望是一樣的,人們吃粽子、劃龍舟、賞民俗、系五彩繩、喝雄黃酒、掛菖蒲……大到愛國,小到愛家,這根深蒂固的優秀文化與民俗,是千百年的約定傳承,人人都愿守著它,開始一年中最有詩情的節日。如今,端午節被明確為國家法定假日之一,人們有了更多的儀式感、獲得感、幸福感,承古意,綻新枝,追先懷古、讀經典、講故事、祭屈原、游勝地、祈求安康、回家團圓、強身健體、綠色出游、非遺展示……在濃郁的傳統意、文化味中向歷史先賢致敬,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就在這代代傳承中綿延流芳。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這是中國人的驕傲,是增強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的智慧源泉。
端午節傳承千百年,歷久而彌新。公元前277年,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縱身往汨羅江一跳,平靜的江水頃刻泛起陣陣巨浪,在人們心中激起巨大回響。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無疑是這個節日最醒目的文化符號,那一片蔥蘢的詩意和家國情懷是這個古老節日真正的氣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的千古詩篇,已經成為千百年來端午節最鮮亮的元素,積淀為中華文明價值中一抹亮眼的底色。千百年來,人們或賦,或詩,或詞,或曲。詩人李白的“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宋人張矩的“清濁同流,醉醒一夢,此恨誰能說”、詩人陸游的“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鄉愁詩人余光中“急鼓齊催,千槳競發,/兩千年后,你仍然待救嗎?”……細細吟誦這些詩詞歌賦,人們可以品味出:無論是懷念屈原的老前賢,還是追思屈原的現代人,無不擁有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作為一名中華兒女,應該懷著更加強烈的愛國之情,為祖國的發展、富強,奮力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端午節是舌尖上的文化。端午佳節人們最鐘情的美味是粽子,粽子的種類如今更是腦洞大開,三角粽、四角粽、枕頭粽、紅豆粽子、綠豆粽子、紅棗粽子、板栗粽子、火腿粽子、水晶粽、辣條粽、榴蓮粽、泡椒粽……環肥燕瘦,各有各的美。而在我的心中的端午節,還是年少時的味道。記得小時候家里過端午節無比的溫馨,每到端午節臨近,母親便提前半個月忙碌著泡糯米、泡紅棗、攢雞蛋。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帶著我們姐妹三個圍坐在圓桌前邊聊家長邊包粽子,一會兒的功夫,結實可愛的粽子就盛滿一大盆,父親添柴把爐火燒旺,用鐵鍋慢火煮粽子。端午節一大早,粽香味從每一扇門、每一扇窗戶、每一個胡同里飄出來。媽媽把五彩繩扎在我們的手腕上,我們笑著、鬧著去河邊踏青,待我們歡呼著踏青回來,熱氣騰騰的粽子和雞蛋已經擺滿了一大桌,吃上一口暄軟清香的粽子,滿嘴的甜香……那時的端午節有顏色、有香氣,有味道,家家流水,戶戶歡歌;那時的草木碧綠茂盛、河岸寬闊水深;那時的我只覺得人間盡是美好、盡是錦簇花園。多年后,隔著歲月望去,我才恍然,有父親在的那喧嘩聲動的端午節,實在是金子般珍貴!歲月不居,春去秋來,有了女兒后,我也買來糯米、粽葉、大棗、和女兒一起包粽子、疊葫蘆,以這樣的傳承,讓她從小撫摸到民俗文化的韻味、真味。端午節也滲透著游子們濃濃的鄉愁,想想自從女兒上高中后,已經有十余載沒有和女兒在一起共度端午了。是啊,有多少游子都在端午佳節這一天夢回阡陌、情愫故鄉,回味著媽媽親手包的帶著煙火氣的粽香味道,躬身于喧囂生活里的那幾分不如意、那逝去的歲月風華,都悄無聲息消融在那縷縷美麗的鄉愁里。
端午粽香,草木情深; 歷久彌新,魅力永存。愿你在這個充滿詩意的節假日,好好品味這份傳承千年的精氣神,以抖擻的精神、舒展的姿態,唱響大美興安!(寧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