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即將到來,過年的味道也越來越濃,不由得讓我想起記憶中的年味兒。
記憶中的年味兒是香噴噴的味道。一首童謠里唱到: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家家戶戶到了年前都準備自己心儀的年貨。市場攤位琳瑯滿目的貨品,讓大家都有了更多選擇,路上的行人都提著大大小小的袋子,裝著各種蔬菜水果肉類,臉上洋溢著滿載而歸的笑容。這不僅是為了讓年夜飯更加豐盛,更是為了對忙碌一年的自己和家人的犒勞。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充滿了對新一年希望的一頓飯,雞肉意味著吉祥如意; 有魚就是年年有余; 還有林區人落不下的餃子,寓意著家人們團團圓圓。俗話說的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兒晚上吃頓飯。
記憶中的年味是鞭炮的味道。宋朝王安石的《元日》中寫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回想上學的時候最盼望的就是放寒假,不僅僅是寒假時間長的緣故,更是期盼著過新年可以“明目張膽”的放鞭炮。在準備年貨的路上,遠遠望見炮仗攤位很長很長,站在鞭炮攤兒前,種類繁多的鞭炮深深的把我吸引住,摔炮兒、劃炮兒、拉炮兒、轟天雷、竄天猴,真是應有盡有。到了年三十兒夜里,震天的鞭炮聲會持續很久很久。小孩子們興高采烈地放著鞭炮,慶祝自己又成長一歲; 而成年人們仿佛要努力留住這一夜,留住年輕一歲的自己。
記憶中的年味是濃濃的人情味兒。大年初一是農歷新年的開端,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那一聲聲“新年好”充滿了彼此的祝福與期盼,那一張張笑臉洋溢著幸福與喜悅。
隨著國家發展速度不斷提升,綜合實力持續增強,百姓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過春節的方式也越來越豐富。這不僅體現在更多新鮮菜肴出現在餐桌上,還體現在以出門旅游代替在家守歲的思想轉變。長期在北方生活的人也想要看看溫暖的南方是怎樣過年的,于是乎就出現了一種南方人在北方看雪過年,北方人在溫暖如春的南方過年,這些內容和形勢在慢慢的影響著“零零后”、“一零后”對過春節的感受與理解。雖然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年味兒記憶”,但是我堅信那一定是一段段充滿幸福的美好記憶。
□杜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