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喝過甜糯的臘八粥,年的腳步越發的近了。
進入臘月后,你能感受到彌漫在空氣里濃濃的年味:市場上賣年貨的日漸多起來了,賣春聯、糖果、瓜子、鞭炮的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大人領著孩子一個攤一個攤的挑著選著,算計著怎樣用最少的錢買來更多的東西;鄰里街坊不時地傳來殺豬宰雞(鴨)的聲音……“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接玉皇,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趕大集,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祭祖先,年三十守歲除。”這是深刻進記憶中關于過年的往事。
臘月是一年中最喜慶的時候,淳樸的人們在這時為一年辛勤的勞作進行收尾。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習俗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辭舊迎新的心情卻未曾改變。張貼上火紅的春聯,換上一身漂亮的新衣、為家中添置一些新的裝飾,煥然一新的環境讓你的心情也敞亮起來,再用心做一桌可口的飯菜,與家人聊著舊事陳情。汪曾祺說: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是冬日中最美好的事。我想這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換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一年中最后的一天。春節是農歷年,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是一年的歲首。因為與立春節氣緊挨著,沾著春的氣息,所以叫春節。最喜歡王安石的《元日》中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仿佛看到了那一縷春風吹開了冬日久閉的門扉,大自然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年是什么呢?年是一個輪回,是一份希望。年給過去劃了一個句號,也為明天做好了鋪墊。“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時序交替,新年的鐘聲寄托著每個人簡單而真實的幸福愿望。經過稍事休整,過完新年,人們又將開始新一輪的忙碌奔波。
年是一聲召喚,是一種期盼。它是奔波在外的游子踏下歸途匆匆的步履,是家中親人望眼欲穿的雙眸。俗話說: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現代生活的快節奏給在外打拼的人們莫大的壓力,回家與親人團圓是最大的心愿。它是“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的喜悅,也是“那堪正漂泊,明日歲華新”“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的心酸與無奈。
年是一個傳統,也是一種文化。過年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的獨特精神情感基因,也是幾千年農耕文化的結果。無論衣食住行、言語行為,無不充溢著年的意味和年的精神,它包含著感恩、避邪、祭祖、祈福、慶祝、團圓等各種文化內涵。它不僅僅是新貼的春聯、福字,懸掛的紅燈籠、除夕夜的團圓飯、交在子時的餃子、拜年的吉祥話,更是“誰能卻學癡兒女,深夜潛燒祭灶香”“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的文化傳承。
年需要過,才能體會到濃濃的年味,現在流行一句話叫“生活需要儀式感”。過年就是祖先在一次次輪回之中總結創立的一個儀式,這個簡短的停頓就是為我們在繁忙的奔波當中讓自己的身心有一次短暫的回歸與休憩而設立。其實年味就藏在那一串串的大紅燈籠里,藏在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中,藏在你為了這個儀式的忙碌中,向往里。
年味是一種風俗,年味是一份心情,年味是一種回歸,年味是屬于勞動的,年味是屬于文化的。年味里有辛勤的勞動、火紅的希望、美好的祝愿,有歡聲笑語、有人來人往、有車水馬龍、有爆竹聲聲。
年過了,春天也就到了。愿新年勝舊年,美好與君常在。(任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