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俗稱“知了”。端午節過后,蟬鳴依稀傳入耳畔,并與日俱增。長一聲,短一聲,清晰,凝重,仿佛雨打芭蕉。“蟬啼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不過這蟬聲,我是在鬧市聽聞。蟬聲襯托出城市的安寧,也是推窗見綠的印證。
蟬聲連綿悠長,持續不斷。聽得久了,我竟產生幻覺。感覺它如同山泉一般,跌宕起伏,叮叮咚咚;又像突然降雨,嘩嘩啦啦,鋪天蓋地而來,將世間所有聲音裹挾淹沒。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每一個季節都有特定的風物如影隨形,它們因此成為季節的標簽亦或影像,加深人們對于時序輪回的印象。比如,春天的花朵與燕子;夏天的蛙鳴與蟬鳴;秋天的大雁與楓葉;冬天的北風與雪花……
少年時代,我家房屋背后即是山,門前三百米開外又是滿目青山,重重疊疊,蜿蜒無邊。山上多是花櫟樹與松樹。房屋與山之間的開闊地帶,有蛙鼓蟲吟的稻田,布滿荷葉的池塘,還有生機勃勃的菜園。門前稻場邊是高大的杏樹、棗樹與梨樹,也有桑樹與櫻桃樹。每當夏季來臨,知了便趴在房前屋后遠遠近近的樹木上,聲聲相連,一聲蓋過一聲,不留空隙,不會停歇。好像潮起大江,前赴后繼;又似風起云涌,山川為之動容。
知了好像特別喜歡老榆樹。公路橫穿生產隊,路邊是兩排高大的榆樹。夏季傍晚,榆樹上知了聲聲。小伙伴兒們三五成群,躡手躡腳地走近榆樹,瞅準知了蹲伏處,一只手或者雙手猛地蓋上去……動作靈巧的小伙伴兒,一晚可以捕捉數十只知了。知了視覺靈敏,我因而常常撲空。眼看著一只只知了疾速飛遠,一絲悵惘便蔓延開來。
有時候,不免感到蟬聲有些聒噪,有些擾人清靜,妨礙靜心思考。但換個角度想,蟬聲又何嘗不是盛夏的進軍鼓點,警醒世人“五黃六月不曬背,十冬臘月活受罪!”蟬聲并非催眠曲,而是奮進的號角。
當層林盡染,秋風起,北雁南飛,夏天的燥熱如同潮水一般退卻,蟬聲就會偃旗息鼓,漸行漸遠。等到冬去春又回、桃花流水春去也,季節又翻開火熱篇章之時,那些經歷許多次脫胎換骨的蟬的幼蟲,方從土里鉆出來,羽化成蟬,石破天驚般發出富有質感和意蘊悠長的聲聲鳴叫。
蟬聲是大自然萬千聲響中別具一格的一種,它陪伴了夏天的物候,也激發了多少文人騷客的靈感。“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聲從古詩詞里傳來,穿越歲月烽煙,給古往今來的人們帶來晨鐘暮鼓般的心靈暗示和智慧啟迪。
不管晴空烈日,還是狂風暴雨,蟬都會忠于上蒼賦予的使命。蟬聲穿過時光的隧道,穿越滄海桑田,不改初衷。
當蟬聲四起,天地為之震撼。太陽在聆聽,月亮在聆聽,草原、江河、森林也在聆聽。蟬聲,為夏季增添一抹靈動的色彩,讓世人于鬧中取靜,獲得精神上的清涼慰藉,也讓萬物經受盛夏的洗禮,以沉穩姿態走向成熟。(涂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