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們全家隨父親從南方來到林區,全家7口人在板夾泥房子里度過了5年時光。雖然房舍簡陋、生活清貧,但生活在這里的日子,卻讓我們感到喜慶、歡樂、溫暖。
當然,最開心的日子,還是在過年,那時雖然物質匱乏,但每家每戶在春節前就開始忙碌。進入臘月,大人們會給孩子縫制新衣服,小年后,家家戶戶都要拆洗被褥、窗簾、門簾,還要將屋頂、墻角的灰塵和蜘蛛網清掃干凈,就連雞架都要徹底打掃一番。家里大一些的男孩會帶著弟弟、妹妹,用柳條筐把院子各角落里的積雪清理到大門外。老人們常說,窮富都要亮堂兒的,可不能把前一年的灰塵帶到新年來。
春節前家家戶戶都要蒸豆包、饅頭、包餃子,凍好后存放到倉房的木箱或缸里,年貨備的多的人家,幾乎整個正月都不用蒸饅頭了。
臘月二十九,我家也正式進入迎接春節的最后準備階段,母親把洗好的門簾、窗簾掛好,晚上,再將那只毛色最艷麗、體型最大的公雞宰殺,收拾利索燉到鍋里,父親會把平時難得一見的豬肉、肘子、小白魚端進屋,聞著小雞燉海帶的香味,想著明天這些肉類就會變成滿桌佳肴,我們也按捺不住喜悅,更期待春節快點到來了。
大年三十,天還沒亮,興奮的我們早早醒來,緊接著,窗外便傳來了鞭炮聲,還有二踢腳飛到天上的炸響聲,春節就這樣來了。只聽父親喊道:“起床了”,我們便一個鯉魚打挺兒,迅速穿衣起床。父親小心翼翼打開卷成筒的年畫,母親早已熬好了漿糊,我們爭著幫父親遞笤帚和漿糊,不一會兒,年畫就貼好了,此時的小屋因為貼上了五顏六色的年畫而亮堂起來。隨后,父親就帶著大弟弟去屋門、院門、倉房貼上喜慶的對聯。
匆匆吃過早飯,父親和母親就在廚房開始忙碌,精心準備豐盛的午飯。我和姐姐剝蔥、蒜、洗菜、打下手,青色的油煙、裊裊的熱氣隨著肉塊在鍋里“滋啦”的炸響聲慢慢飄出,我們聞到了誘人的香味,禁不住流下了口水。
中午十二點,我們盼了整整一年的飯菜終于擺到了小炕桌,好豐盛啊!父親最拿手的酸菜扣肉、紅燒肉、干炸肉段、干炸小白魚、瘦肉炒姜絲,母親最擅長的海帶燉雞塊、醋溜白菜片、干蘑菇炒肉,還有在節日才能吃到的咸雞蛋、油炸花生米,瞬間擺滿了炕桌。父親燙了一盅白酒,濃烈的酒香便立即散發出來。開飯前,父親會帶著幾個弟弟到院子里放一掛鞭炮,寓意風調雨順、平安健康。等到鞭炮燃放后,他們便捂著凍紅的耳朵迅速跑進屋子里,全家人圍桌而坐,盼了365天的團圓飯正式開始了。
我們舉起筷子夾著香酥的肉段、軟糯的扣肉,捧著幾乎一年才能吃上一次的大米飯,別提有多香了。當我們快要吃飽時,父親的臉都紅了,別看他平時對我們很嚴厲。過年時,態度卻變得溫和多了,臉上一直掛著笑。
大快朵頤后,只感到胃里空前的飽脹、舒服,肚子也吃得鼓起來了,我和姐姐趕緊撿碗盤。期間,母親忙碌著,不知從哪里取來了凍梨泡到盆里,等到收拾完畢,我們用刀敲去外面的冰殼,坐在炙熱的火墻前,用牙咬上一口,便能用力吮吸里面的汁液,冰涼、酸甜、爽口。
此時,微醺的父親已躺在炕上睡著了,我們姐弟幾個換上了新衣服,我和姐姐扎上艷麗的綢子,往兜里揣上一把瓜子、一些鞭炮,就跑到鄰居家找小伙伴玩。
天快黑時,我們才跑回家,父親已經把燈籠扎好了,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我們把燃著蠟燭的燈籠升到院子里的木桿上,抬頭望去,小村里好多人家的燈籠也都掛到半空中了,有柿子形、五角星、小魚……因為有了這些漂亮的紅燈籠,小村也變得十分熱鬧,喜慶極了。
大年初一早上,我們姐弟幾個躺在溫熱的被窩里不想起床。母親一邊煮餃子,一邊催我們起床。聞著餃子香味,我們迅速起床,吃過餃子,換上新衣服,挨家挨戶去拜年。小村地方不大,人家不多,不到一上午,我們就都拜過年了。
初二早上,父親會給我們做打鹵手搟面,初五,母親則會按照習俗包餃子。初六開始,父親便會開始督促我們做功課,那時的正月十五,沒有元宵吃,母親會準備幾道菜,讓我們美餐一頓。如今想來,這記憶中的春節,是我最開心、最快樂的時光,讓我永生難忘。(鐘壽軍)